当期目录

  • 全选
    |
    新书介绍
  • 新书介绍
    王海云, 王津晗
    2025, 34(3): 309-309.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论 著
  • 论 著
    张敏, 张灵钰, 蔡雅诗, 李慧娴, 陈艳婷, 陈冠友, 兰欣, 闻昌勇, 黄伟旭, 邹剑明, 陈慧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分次低剂量电离辐射(LDIR)对人支气管上皮(HBE)细胞铁死亡及其中差异表达基因(DEGs)、相关生物学过程与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分别给予不同剂量X射线(0、25、50、75和100 mGy)单次辐照HBE细胞24、48和72 h,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改变。给予0、25、50和100 mGy X射线辐照细胞5次,每次辐照间隔48 h,剂量率为50 mGy/min,辐照结束后24 h收获细胞,检测铁死亡相关基因SLC7A11GPX4 mRNA与蛋白水平、细胞中铁含量及FTH1FTL mRNA表达水平。同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各剂量组DEGs,并进行基因本体论(GO)-生物学过程(BP)、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和基因富集分析(GSEA)。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单次LDIR后24 h,75 mGy组细胞增殖率显著增高(P < 0.05); LDIR后48 h,50、75和100 mGy组细胞增殖率显著增高(P < 0.05);LDIR后72 h,75和100 mGy组细胞增殖率显著增高(P < 0.05)。与对照组相比,LDIR 5次结束后,各剂量组SLC7A11GPX4 mRNA水平均显著降低(P < 0.05);各剂量组SLC7A11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25与100 mGy组GPX4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各剂量组铁含量均显著增高;各剂量组FTH1FTL mRNA水平均显著降低(P < 0.05)。测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剂量组DEGs分别为248个、30个和291个,铁死亡相关基因数分别为10个、2个和9个。GO-BP结果显示,DEGs主要富集在对脂质的反应、细胞死亡和对未折叠蛋白的反应等生物过程。KEGG分析显示,DEGs主要富集在JAK-STAT信号通路、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铁死亡、内质网中的蛋白质加工和FoxO信号通路等通路。GSEA分析结果显示,DEGs主要富集于铁死亡、脂肪酸降解和谷胱甘肽代谢等。结论: 分次LDIR可诱导HBE细胞发生铁死亡。DEGs主要富集于炎症、铁死亡和内质网应激等相关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

  • 论 著
    王海军, 赵坤, 罗晋甘, 王小强, 林涌钦, 蔡金敏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大亚湾核电站周边地区2019—2022年大气沉降物中总α、总β以及放射性核素的活度浓度,为核能健康科学发展提供科学基础数据。方法: 距大亚湾1号核岛不同距离(分别为1.2、6.9、12.4、42.3和69.2 km)设置5个监测点,采用不锈钢采样桶收集大气沉降物,每监测周期为3个月,样品收集后进行放射化学法处理灰化,用低本底α、β测量仪进行总α、总β放射性测量,剩余灰化样品加水样放置平衡3周以上,用低本底高纯锗γ能谱仪进行γ核素分析。结果: 大亚湾核电站周边地区2019—2022年大气沉降物中总α活度浓度均值为(25.3 ± 10.6) Bq/m2/季,范围为5.8 ~ 73.4 Bq/m2/季,其中#1采样点至#5采样点总α活度浓度范围分别为5.8 ~ 34.4 Bq/m2/季、11.9 ~ 35.2 Bq/m2/季、14.4 ~ 46.4 Bq/m2/季、7.2 ~ 73.4 Bq/m2/季和13.1 ~ 43.1 Bq/m2/季。总β活度浓度均值为(50.5 ± 23.4) Bq/m2/季,范围为13.9 ~ 139.3 Bq/m2/季,其中#1采样点至#5采样点总β活度浓度范围分别为17.1 ~ 107.4 Bq/m2/季、17.6 ~ 87.5 Bq/m2/季、25.8 ~ 102.0 Bq/m2/季、13.9 ~ 139.3 Bq/m2/季和23.4 ~ 99.2 Bq/m2/季。大气沉降物中天然放射性核素238U、226Ra、232Th、40K、210Pb和7Be活度浓度范围分别为< LLD ~ 4.2 Bq/m2/季、< LLD ~ 5.8 Bq/m2/季、< LLD ~ 6.3 Bq/m2/季、< LLD ~ 42.1 Bq/m2/季、< LLD ~ 514.0 Bq/m2/季和35.7 ~ 1761.0 Bq/m2/季。大气沉降物中总α、总β活度浓度与核素210Pb活度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 = 0.770,α < 0.001;r = 0.882,α < 0.001),总β活度浓度与核素7Be呈显著正相关(r = 0.833,α < 0.001)。人工放射性核素54Mn、57Co、58 Co、60Co、59Fe、95Zr、103Ru、106Ru、110mAg、131I、134Cs、137 Cs、140Ba和192Ir活度浓度均小于探测下限,未检出人工放射性核素。结论: 大亚湾核电站周边地区2019—2022年大气沉降物中总α、总β放射性活度浓度受天然放射性核素210Pb和7Be影响,处于正常波动范围,大气沉降物中未发现人工放射性核素,大亚湾核电站处于安全平稳运行状态。

  • 论 著
    郝述霞, 李梦雪, 王永, 范胜男, 张景国, 王雪英, 邓君, 孙全富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系统分析宁波市某区医疗照射水平,为医疗照射水平的合理有效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放射诊疗频度与剂量信息系统,采集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间宁波市某区全部共13家公立医疗机构各类X射线诊断检查所致患者剂量等基础医疗照射数据,分析各类诊断检查频次和集体有效剂量构成比、检查频次性别和年龄分布、多个时间间隔内CT检查2次及以上的人数和累积剂量。结果: 宁波市某区医用X射线诊断检查中,CT检查和常规摄影检查的频次构成比分别为50.88%和47.93%,CT检查的集体有效剂量占比达97.75%。年龄和性别分析中,45 ~ 54岁年龄组检查频次最高,55岁之前男性检查频次高于女性;2人年有效剂量超过100 mSv。结论: 本研究中CT检查频次占比高达50.88%,对集体有效剂量的贡献达到97.75%,需要特别关注其医疗照射的正当性。

  • 论 著
    张曼, 赵旭林, 马磊, 徐全晓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康复新液、维生素 B12 含漱液联合应用对放射性口腔黏膜炎(RTOM)的协同治疗作用,为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提供一种新的预防和治疗方案。方法: 将 82例进行根治性放疗的头颈癌患者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维生素B12)20例、观察组1(rhG-CSF和维生素B12)20例、观察组2(康复新液 和维生素B12)21例和观察组3(rhG-CSF、 维生素B12和康复新液)21例,治疗4周,比较4组的防治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RTOM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观察组重度RTOM发病率明显下降:观察组1(20.00%) > 观察组2(14.28%) > 观察组3(9.52%)。RTOM的发病时间观察组3为24 d,相对于对照组(16 d)、观察组1(18 d)和观察组2(22 d)明显延迟。联合治疗组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以观察组3的疼痛减轻效果最好。结论: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与康复新液,联合维生素 B12 联合用药可以预防口腔黏膜辐射损伤和促进辐射损伤恢复是一种有效的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防治方案。

  • 论 著
    胡新梅, 王忠立, 嵇志刚, 晁晖, 寇光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宝鸡市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及手部剂量水平,为辐射防护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方法: 选取2家综合医院,2021—2023年对其121人次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进行眼晶状体和手指剂量监测,分析不同年度、岗位、手术部位和术中职责人员人均年剂量水平和剂量分布情况。结果: 眼晶状体人均年剂量为3.36 mSv,最高剂量为16.36 mSv;手指人均年剂量为3.38 mSv,最高剂量为17.72 mSv,2021—2023年眼晶状体和手指人均年剂量呈下降趋势。介入医师眼晶状体人均年剂量高于技师和护士,介入医师手指人均年剂量高于技师;第一术者与第二术者眼晶状体和手指人均年剂量相当,但均高于参与介入手术的其他人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和手指年剂量与全身有效剂量存在线性回归关系;不同手术部位介入人员的眼晶状体和手指年剂量配对进行检验,心血管和外周血管介入人员眼晶状体人均年剂量高于手指,脑血管介入人员手指人均年剂量高于眼晶状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和手指年剂量均低于国家限值,但部分人员眼晶状体年剂量接近国际新标准限值(20 mSv)。应重点关注介入医师,尤其是介入手术第一、第二术者。

  • 论 著
    曹玉溶, 杨金德, 傅清青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厦门市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现状,为进一步好做职业健康监护提供方向和依据。方法: 选取2022—2023年度厦门市因接触射线而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人员,剔除重复人员信息后共7000人,其中上岗前2499人,在岗期间4090人,离岗时411人,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可从事(继续从事)放射工作、可离岗6979人,占99.7%;不宜从事21人,占0.3%。不同性别常规医学检查项目中异常率较高的有超重肥胖(35.22%,χ2 = 43.29,P < 0.01)、肝功能异常(33.74%,χ2 = 153.53,P < 0.01)、肾功能异常(25.83%,χ2 = 195.22,P < 0.01)和高尿酸(24.53%,χ2 = 267.78,P < 0.01),且这些指标男性异常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射线危害因素相关的检查结果异常率女性普遍高于男性,其中晶状体异常率(χ2 = 11.38,P = 0.001)、白细胞降低率(χ2 = 12.04,P = 0.001)、红细胞异常率(χ2 = 25.47,P < 0.01)、血小板异常率(χ2 = 88.07,P < 0.01)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χ2 = 6.98,P = 0.008)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接害工龄间淋巴细胞微核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呈现随工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结论: 长期接触射线对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有一定影响,放射工作人员应加强防护,提高防护意识,降低射线损害。

  • 论 著
    余宏伟, 谭展, 瞿鹏翔, 黄伟旭, 龙旋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广东省内介入手术者床旁辐射剂量率结果,研究剂量分布特点,寻找辐射防护薄弱点,为辐射检测和辐射防护最优化提供指导与帮助。方法: 以2017—2024年间广东省内测量的209台DSA设备为研究对象,以水平距球管焦点30 cm和90 cm处作为第一术者位和第二术者位,分别在距地面高度155、125、105、80、20 cm处设点开展辐射检测。结果: 广东省介入手术人员床旁辐射剂量率为83.0(3.9,1044.0) μSv/h,提示仍有超标准限值情况。新旧标准总体检测结果分别为29.8(3.9 ~ 346.5) μSv/h和114.0(4.0 ~ 1044.0) μSv/h,两标准结果均显示第二术者位剂量率高于第一术者位,第二术者位105 cm(腹部)、125 cm(胸部)及155 cm(头部)处剂量率高于第一术者位相应位置。新旧标准分别有71.5%和56.8%的剂量率最大点均集中分布在第二术者位105 cm(腹部)、125 cm(胸部)及155 cm(头部)处。结论: 应遵循防护最优化原则,正确摆放辅助防护设施,关注第二术者位尤其是腹部以上位置防护情况。新标准检测结果较旧标准降低,需注意检测方法可能会高估第二术者位结果。

  • 论 著
    耿小芳, 刘畅, 杨寅寅, 张扬, 赵乐, 曾冰清, 王晨, 林鹏宇, 刘玉龙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氚水对斑马鱼免疫系统的影响及其潜在分子机制。方法: 将斑马鱼胚胎(2.5~3 hpf)暴露于3.7 × 104 Bq/mL的氚水中,对照组暴露于E3培养液中。观察2组斑马鱼的死亡率、孵化率、畸形率、心率、体长、卵黄囊面积、尾部中性粒细胞数目、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免疫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然后利用转录组学技术进一步分析氚水影响斑马鱼免疫系统的可能机制。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氚水组斑马鱼72 hpf的死亡率、孵化率、畸形率、体长、卵黄囊面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0.9045、0.5000、1.0000、0.7238、0.0337,P = 0.4169、0.6433、0.3739、0.4785、0.9735),氚水组斑马鱼72 hpf心率的显著增加(t = 4.575,P = 0.002)。4 dpf时,氚水组斑马鱼尾部中性粒细胞数目显著增加(t = 2.563,P = 0.0196),TNF-α的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t = 2.891,P = 0.045),NF-κB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t = 3.848,P = 0.018), NLRP3蛋白表达量显著减少(t = 14.98,P = 0.001);7 dpf尾部中性粒细胞数目显著减少(t = 3.772,P = 0.014),NF-κB、NLRP3、IL-1β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减少(t = 7.048、15.620、4.423,P = 0.002、0.001、0.012)。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4 dpf时,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中性粒细胞激活”与“血小板活化通路”;7 dpf时,差异表达基因则富集“中性粒细胞凋亡”、“铁死亡”与“坏死性凋亡”。结论: 氚水暴露可诱导斑马鱼时序性免疫反应,可能通过调控中性粒细胞的激活与凋亡、NF-κB与NLRP3的表达,影响免疫系统的稳态。

  • 论 著
    王友纲, 孙学任, 武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静脉通道联合穿刺针道推注血凝酶与单独穿刺针道推注血凝酶两种方法,减少低剂量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出血方面,进行疗效对比,得出更优方法,在降低患者受辐射剂量基础上制定更安全有效的方案。方法: 选取临沂市中心医院2024年5月—2025年1月行低剂量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患者,根据血凝酶推注方式不同分为双通道组(观察组)和单通道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性别、年龄、基础肺病、病灶直径、分布、实性占比、强化程度、穿刺深度及时间、良恶性)和肺穿刺后CT图像有无出血、血液弥散距离、血液弥散体积的差异。结果: 2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双通道组血液弥散距离、弥散体积低于单通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低剂量CT引导下采用双通道推注血凝酶不能减少肺穿刺活检术出血发生率,但能够减少出血量,并能减少血液向周边肺组织弥散,同时能够降低患者术中受照辐射剂量。

  • 论 著
    路爱青, 邱菲, 董欣, 李晓艳, 孙秀云, 李雪峰, 金钊鑫, 王宪凯, 张勇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胃窗超声造影(oral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OCEUS)联合增强CT评估胃癌患者术前T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在2021年1月—2024年11月期间,经胃镜组织活检或者手术后病理证实的80例胃癌的患者,其中男56例,女24例,年龄38~79岁,中位数55.9岁。所有患者在术前一周内完成OCEUS和增强CT检查。所有胃癌的T分期分别通过OCEUS、增强CT、OCEUS联合增强CT的方法进行。分析这3种影像学检查方式对胃癌患者术前T分期评估结果与病理结果T分期的统计学差异。结果: 本组病理学检查T1:9例,T2:16例,T3:42例,T4:13例;OCEUS提示T1:6例,T2:14例,T3:50例,T4:10例,准确率为80.0%;增强CT提示T1:4例,T2:12例,T3:52例,T4:12例,准确率为75.0%;OCEUS联合增强CT提示T1:6例,T2:15例,T3:47例,T4:12例,准确率为87.5%。OCEUS联合增强CT对胃癌患者术前T分期的准确性明显高于两种检查方法的单独使用,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OCEUS联合增强CT有利于提高胃癌患者术前T分期评估的准确性,为胃癌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帮助。

  • 论 著
    尹琳, 杨臻华, 郗雅琪, 樊文龙, 杨瑞, 夏启胜, 邬巧玲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一自主研发的数字化小型CT机在模拟人体检查扫描条件下对人体和环境的辐射影响,验证其安全性与合规性。方法: 数字化小型CT在70 kV/10 mA、头部典型扫描条件下,使用LiF(Mg,Cu,P)热释光剂量计(TLD)测量仿真模体上甲状腺、乳腺、胃、肝脏、肾脏和性腺相应体表部位在未防护和0.5 mmPb当量防护时的受照剂量;使用AT1121型X/γ剂量仪测量机房内床平面上不同方向与扫描中心不同距离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对模体左右两侧器官当量剂量和CT机房内床纵轴左右两侧周围剂量当量率进行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数字化小型CT头部一次扫描时,甲状腺、乳腺、胃、肝脏、肾脏和性腺相应体表部位未防护时的当量剂量分别为1.04、0.95、0.55、0.57、0.40和0.12 mSv,仅为照射野内剂量的0.84% ~ 8.24%;采用0.5 mmPb防护后,甲状腺当量剂量由8.24 mSv降至3.27 mSv,降幅60.3%,其余器官剂量均降至1.5 ~ 11.5 μSv,降幅最高达14倍;在CT床纵轴方向,距扫描中心2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降至0.066 mSv/h,仅为距扫描中心50 c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的9.6%。结论: 数字化小型 CT对于确保患者安全、优化成像质量和推动技术发展方面有一定优势,且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其相关的人员和场所防护也是不容忽视的。

  • 论 著
    曲冰, 李梦雪, 张蕾, 邓君, 马卫东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2020—2023年某钢铁集团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及变化情况,为加强该单位辐射防护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 128—2019),采用热释光检测法进行监测,每90d为一个监测周期,全年监测4个周期。对2020—2023年某钢铁集团放射工作人员进行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2020—2023年共监测某钢铁集团下属37家单位放射工作人员5889人次,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150 mSv,年剂量超出1 mSv的人数占0.3%,最大年剂量为3.84 mSv。2023年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146 mSv,低于2020年但高于2021和2022年(Z = −6.657~14.129,P < 0.001)。工业应用和医学应用监测人次分别占86.9%和13.1%,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152 mSv和0.140 mS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 = −7.969,P < 0.001)。工业应用中,工业探伤人均年有效剂量显著高于其他应用(Z = −8.094,P < 0.001)。医学应用中,不同职业类别间人均年有效剂量有统计差异(H = 67.040,P < 0.001),诊断放射学和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较高。男性和女性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150 mSv和0.152 mSv(P > 0.05)。结论: 该钢铁集团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连续4年处在较低水平,满足国家标准要求。为了使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保持在合理可行尽量低,仍有必要加强该单位辐射防护管理。

  • 论 著
    潘秋秋, 邓君, 李梦雪, 缪晓华, 郑玲玲, 冯丫娟, 郑森兴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介入手术中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受照剂量及影响因素,并为合理科学防护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热释光眼晶状体剂量计现场跟台监测不同术者站位、不同眼部防护条件下,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左、右眼的眼晶状体受照剂量,并根据年工作量估算术者眼晶状体年受照剂量,分析比较不同情况下眼部受照剂量差异,分析眼部受照剂量影响因素。结果: 单台介入手术中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左眼个人剂量当量Hp(3)范围( < MDL~418.33) μSv,MQ1Q3)为9.29( < MDL,40.79) μSv,均值(40.79 ± 70.36) μSv,分别以单台手术眼部受照剂量中位数、均值乘以人均年手术台数估算眼年受照剂量分别为4.05、17.80 mSv。同一术者的左眼剂量大于右眼剂量(Z = −4.24,P < 0.05),且两者呈强正相关;同一介入手术中第一术者左眼剂量大于第二术者左眼剂量(Z = −3.10,P < 0.05);术者站位(χ2 = 9.149,P = 0.002,OR = 8.343)、眼部防护用品使用情况(χ2 = 4.619,P = 0.032,OR = 4.352)、空气比释动能面积乘积KAP(χ2 = 8.032,P = 0.005,OR = 5.488)对眼部受照剂量有影响。结论: 根据本研究结果,有相当一部分介入术者眼部受照剂量接近或超过国际职业剂量限值,建议关注第一术者的手术频度,关注介入手术KAP值,加强眼晶状体的辐射防护和剂量监测。

  • 论 著
    黄喆, 周宁, 郭玲玲, 徐仲文, 邓磊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掌握江西省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现状,分析技术服务机构存在的问题,为规范此类机构的管理和提升其服务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国家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信息系统中的11家江西省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作为监测对象。在2022—2024年期间,每年抽取5 ~ 6家技术服务机构,采用国家制定的评估检查表进行综合评估检查。结果: 11家机构共16次质量监测结果中优秀2次(家)、合格12次(家)和不合格2次(家),分别占比12.5%、75%和12.5%。风险等级评定高风险7次(家),中风险9次(家),低风险0次(家),分别占比43.75%、56.25%和0%。结论: 江西省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整体有待提高,尤其是卫生系统机构(疾控中心)现场检测和实验室检测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 论 著
    卢俊男, 王忆菲, 陈英民, 井夫华, 王小山, 郑成龙, 陈清梅, 陈睿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现阶段儿童非心脏介入手术的辐射剂量,并对临床中与辐射剂量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为降低儿童受照剂量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4年10月在济南市某三甲儿童医院介入科接受非心脏介入手术患儿的辐射剂量,收集基本的人口统计学数据、手术日期、解剖部位、疾病诊断类型以及辐射剂量报告(包括累积透视时间、曝光模式下累积剂量面积乘积、累积空气比释动能和采集的图像总数等),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P < 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在纳入的475例患儿中,血管瘤99例(20.8%),Pka中位数为0.136 Gy·cm2Ka,r为0.38 mGy;静脉畸形235例(49.5%),Pka中位数为9.82 Gy·cm2Ka,r为40.99 mGy;淋巴管畸形75例(15.8%),Pka中位数为0.06Gy·cm2Ka,r为0.18 mGy;视网膜膜细胞瘤32例(6.7%),Pka中位数为6.58 Gy·cm2Ka,r为52.34 mGy;动静脉畸形12例(2.5%),Pka中位数42.3 Gy·cm2Ka,r为162.87 mGy;其他脉管畸形疾病22例(4.6%),Pka中位数为21.7 Gy·cm2Ka,r为89.1 mGy。不同诊断分组的非心脏介入手术曝光模式下累积剂量面积乘积、双板的累积空气比释动能、累积透视时间和采集的图像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本研究总结了儿童非心脏介入手术的类型和比例,评估了每种介入手术的患儿受照剂量水平,并分析了体重、解剖部位等因素,可用于儿童非心脏介入手术辐射剂量的初步评估。

  • 论 著
    李少婷, 肖李翔, 江淑瑜, 代传波, 郑文祥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国控大气辐射环境自动连续监测站中的高压电离室和NaI(Tl) γ谱仪进行现场校准,验证辐射环境在线监测系统的可靠性。方法: 采用137Cs、60Co、241Am作为γ参考辐射源,对湖北省内9个国控大气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高压电离室的本底、响应和重复性等计量性能进行测量,并将剂量率与湿度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对NaI(Tl) γ谱仪能量分辨力和活度响应等计量性能进行测试。结果: 测试的9个国控大气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中,高压电离室本底范围在58.2~82.6 nGy/h之间,响应结果范围在0.94~1.08之间,满足通常为1.0 ± 0.2的要求;重复性在0.43%~3.80%之间,满足不超过10%的要求;剂量率与湿度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4476;NaI(Tl) γ谱仪能量分辨力范围在6.8%~7.9%之间,满足对137Cs核素661.7 keV能量分辨力不超过9%的要求;NaI(Tl) γ谱仪对241Am活度响应在(1.4%~1.8%) s−1·Bq−1之间,对60Co活度响应在(6.6‰~8.4‰) s−1·Bq−1之间。结论: 9个国控大气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在线监测系统稳定可靠,可为公众了解辐射环境状况提供辐射环境监测信息。

  • 论 著
    崔伦, 彭文斌, 张莹, 杨华, 于慧君, 常青, 许明发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系统评价水泥生产企业在线元素分析仪用放射源对周围环境的辐射影响,为该类型放射源应用场所辐射监测及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广西15家使用锎-252(252Cf)核素在线元素分析仪的水泥生产企业进行统计分析,开展辐射安全管理现场调查及辐射环境现场监测,根据监测、调查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252Cf源的在线元素分析仪使用场所周围环境γ辐射周围剂量当量率及中子周围剂量当量率虽有升高,但均能满足《含密封源仪表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GBZ 125—2009)的要求。结论: 在当前的使用和管理条件下,该类型放射源的应用对周围环境的辐射影响是可控的,不会对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造成危害。然而,仍需持续加强辐射安全管理措施,定期开展辐射监测工作,确保放射源的安全使用,以进一步降低潜在的辐射风险,为水泥生产企业在线元素分析仪用放射源的安全应用提供有力保障。

  • 论 著
    王赟, 李秀萍, 张涵宇, 王洁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针对当前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存在的质量控制盲区与数据失真风险,本系统突破人工核查效率低、异常识别不足的局限,基于AI算法建立异常自动预警机制,为卫生监督执法提供精准线索支撑,显著提升行业监管效能。方法: 通过检测现场拍照采集数据并利用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和目标检测算法来自动提取和解析图像中的重要信息,经过数据分析、计算,判断检测结果。开发动态预警引擎,当检测结果偏离标准限值、放射卫生技术服务过程存在违规操作时,自动触发机制,通过监管信息系统推送预警信息。结果: 通过AI模型训练后,预期图像处理技术和目标检测算法准确率可达到99%,预警准确率可达到93%,相比传统监管模式,提升了异常发现效率,缩短了平均响应时间。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全流程监管信息系统实现了放射卫生技术服务的事前规范、事中监控与事后追溯3重机制。系统特别建立的“机构自查-智能复核-专家研判-行政处置”四级质控链条,为保障医务人员、患者及公众的放射防护安全提供了技术创新路径。

  • 论 著
    李文泰, 张建东, 王智鹤, 齐晓臻, 丁岩, 张百乐, 马文君, 翟瑶, 周魏微, 孙亚楠, 张心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在三维打印近距离治疗中,应用Transformer+U-Net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实现勾画,应用Python脚本实现建模带来的工作效率提升。方法: 构建Transformer + U-Net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模型,使用Adam优化器以保证梯度快速下降,标准化处理患者的CT或MRI影像图像数据为自制数据集,使用训练集训练AI并保存最优结果权重参数,使用测试集评估AI能力;使用Python编程语言编写自动化脚本,获取输出分割图像并转为STL文件导入,可自动建模施源器及插植针;自动勾画及自动建模时间与人工勾画及建模时间采用双人录入,使用配对t检验验证差异性。结果: 评价指标采用Dice相似系数(dice similarity coefficient, DSC)、平均交并比(mean intersection over union, mIOU)及豪斯多夫距离(hausdorff distance 95, HD95);DSC为0.9341,MIOU为0.8762,平均HD95为2.516,人工勾画平均用时1187 s,AI勾画平均用时145 s,P < 0.01;人工建模平均用时321 s,Python自动化脚本平均建模用时18 s,P < 0.01。结论: 在宫颈癌三维打印近距离治疗中,应用Transformer + U-Net自动勾画及Python自动化脚本可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 论 著
    都艳艳, 杨坤杰, 刘燕, 李波, 张勇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高校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全面育人的有效途径。本研究旨在探索将“两弹一星”精神有效融入“核电子学”课程思政,探索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思政水平的有效途径,实现协同育人目标。方法: 以“核电子学”课程为对象,结合学校及专业的教学定位,设定知识、能力和思政目标。建设符合课程内容的思政案例库,融入“两弹一星”等思政元素,打牢基础知识并拓展前沿内容。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线下资源结合的教学模式,构建全程化考核体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质量,提升思想道德建设。结果: 通过实验组(进行课程思政改革)与对照组(无课程思政改革)对比课程成绩评估课程思政效果,简答题和计算题中实验组分别提高20.5%和31.3%。调研问卷分值与最终成绩比较显示,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程度与成绩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该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对国家重大科技成就的认知度和自豪感,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领的有机结合。结论: 本研究证明了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核电子学”课程思政的有效性,为高校课程思政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实现了协同育人目标,对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述 评
  • 述 评
    张强, 李扬, 夏炎, 亓玉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针对核与辐射医疗救治的特殊性,探讨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如何兼顾此类应急医疗救治。通过剖析核与辐射医疗救治的特点以及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的基础、作用和队伍建设情况,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策略,包括专业知识培训、人力物资保障、应急响应协调机制和心理健康支持。这些策略有助于弥补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在核事故应对中的专业短板,并提升了整体的综合能力,使其更好地履行卫生应急救援责任。

  • 综 述
  • 综 述
    叶政霖, 周强, 拓飞, 杨宝路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核武器试验和核泄漏事故已造成全球范围内的放射性核素污染,137Cs由于其具有较长的半衰期,所以在环境中长期存在。由于野生食用菌具有富集放射性核素的特性,野生食用菌会从周围基质中吸收137Cs并储存到子实体中,因此成为放射性核素污染的指示介质,并可用来评价土壤受放射性核素污染的情况。然而,由于不同地区、物种、生长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野生食用菌中137Cs活度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开展野生食用菌中137Cs含量检测,对于了解137Cs的转移分布和富集机理以及环境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野生食用菌中137Cs的国内外研究文献,分析了不同地区野生食用菌中137Cs的含量的情况、从土壤到野生食用菌子实体中的转移过程以及137Cs在野生食用菌中的分布,旨在为未来开展全国范围内野生食用菌放射性核素监测、建立相关数据库以及深入研究放射性核素转移机理提供理论支撑。

  • 综 述
    白帆, 杨超, 朱磊, 刘明浩, 刘丹杰, 刘孝鑫, 郭姗姗, 王佳楠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我国现行的放射性核素防护等相关政策法规、国家标准、文献资料及科室的经验,从放射性内污染人员的检测、放射性核素内污染病房一般要求及住院管理等方面简要阐述了放射性核素内污染病房管理中的问题。同时对病区工作人员及患者日常的职责、防护及管理等作出了深刻的探索。总结了放射性核素内污染病房的建设框架及具体的方案与各项岗位细则,为医院放射性核素内污染病房的管理提供参考。

  • 综 述
    黄跃辉, 廖汉林, 孟昆, 谢多双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移动CT相比于传统CT,因其机动灵活的优势,可用于急危重症患者在手术室、重症监护室进行床旁CT扫描。同时,因其没有固定机房的墙体屏蔽防护,使用移动CT扫描所带来的电离辐射危害被人们所关注,特别是如何控制对周围医务人员和公众的辐射照射剂量。本文通过调研国内外相关标准、指南和文献,主要从辐射防护原则、防护管理、受检者防护、工作人员防护、公众防护等方面探讨移动CT的辐射防护,以期为移动CT的规范使用提供参考。

  • 综 述
    段琳, 代嘉鑫, 刘玉龙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局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是异质性很强的一类疾病,对于驱动基因阴性不可切除的这部分患者,传统治疗以同步放化疗为主。随着免疫时代的到来,同步放化疗与免疫治疗的综合治疗模式大幅度提升了患者的疗效,并显著延长生存期。本文对放疗、化疗及ICIs在NSCLC治疗中的相互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同时对未来治疗的发展和预测性生物标志物进行展望,为不可切除局晚期NSCLC患者的治疗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 综 述
    代嘉鑫, 段琳, 范仁财, 凌燕, 刘玉龙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脑转移瘤是最常见的颅内肿瘤,随着全身性治疗的改善,生存率的提高,脑转移瘤的发病率也在增加。最佳治疗通常需要综合多学科联合治疗,包括放疗、手术切除、化疗、靶向和免疫药物。立体定向放疗较全脑放疗提高了局部控制率并减少神经认知风险,成为了脑转移瘤新的标准选择,同时随着靶向、免疫治疗在脑转移瘤中的广泛应用,显著改善了一部分患者的生存状态。本文在查阅并整合近年来有关脑转移瘤治疗文献的基础上,对立体定向放疗在综合治疗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总结,旨在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