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论 著
    严鹏, 侯静, 李平, 陈蕊蕊, 李妍
    中国辐射卫生. 2024, 33(5): 491-498, 548.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4.05.001

    目的: 研究钴60γ射线(60Co-γ)辐射对烟肼酰胺结构的影响,对比辐照产物的抗炎活性,并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 烟肼酰胺在50 kGy剂量下进行60Co-γ辐照后,得到5种已知化合物(2-6),并分别作用于RAW 264.7 细胞(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采用CCK-8检测 RAW 264.7 细胞活力;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Griess 法测定细胞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列腺素 E2(PGE2)分泌及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采用DCFH-DA 荧光探针检测活性氧(ROS)生成;采用 Western blot 检测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环氧化酶(COX-2)、核转录因子(NF-κB)、IκB蛋白表达水平的情况。结果: 烟肼酰胺辐照后得到的产物对RAW264.7细胞活力均无明显影响(P > 0.05),但表现出很强的抗炎作用(P < 0.01)。与辐照前烟肼酰胺相比,化合物(2、3、4、6)显著降低了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中NO含量(P < 0.01),其中化合物4作用最为显著;同时化合物4显著降低了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中IL-6、TNF-α、PGE2、ROS的含量(P < 0.05), iNOS、COX-2、NF-κB、IκB蛋白表达量降低(P < 0.05)。结论: 烟肼酰胺经60Co-γ辐照后,其化学结构改变,其产物化合物4具有较强的抗炎活性,其作用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激活,进而减少炎症因子释放有关。辐射技术为天然产物分子结构和生理特性的改变可提供新的见解。

  • 论 著
    石梦蝶, 闵之藤, 刘华牛, 石斌, 刘俊玲
    中国辐射卫生. 2024, 33(5): 505-509.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4.05.003

    目的: 调查武汉市地铁氡浓度水平和变化趋势,为确保公众辐射安全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采用典型抽样法,抽取武汉市地铁2号线、3号线、7号线中共计18个站点对其空气中的氡进行测量和评价。借助RAD7电子测氡仪,用连续测氡法对地铁站内的站台、站厅的氡浓度进行测量调查。统计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 武汉市地铁运行期间氡浓度范围为8.8~16.2 Bq/m3,均值为11.5 Bq/m3,远低于我国《公共地下建筑及地热水应用中氡的放射防护要求》WS/T 668—2019的限值要求,站台和站厅氡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081,P > 0.05),各线路氡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338,P > 0.05);整体上氡浓度夏季低于冬季,不同月份的氡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1.280,P > 0.05)。结论: 结果显示武汉市内地铁氡浓度属于低剂量辐射范围,不存在较大的氡暴露健康风险。

  • 论 著
    苏雪松, 张锦明, 耿建华, 陈英茂, 李高峰, 王雪鹃
    中国辐射卫生. 2024, 33(5): 510-516.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4.05.004

    目的: 研究在177Lu-DOTATATE治疗过程中,治疗场所的放射性空气污染、表面污染、周围剂量当量率以及受照人员的照射剂量。方法: 选取某综合医院核医学科177Lu-DOTATATE治疗病房,在4名患者治疗前后分别对病房内气体和表面污染情况进行采样。在开始177Lu-DOTATATE治疗后测量4名患者周围剂量当量率,测量位置分别为距离患者躯干中部右外侧0.1、0.3、0.5 m以及1~4 m(间隔0.5 m)处,测量时间点分别为给药中 5、15、30 min、给药后0~4 h(间隔1 h)以及24和48 h。计算受照人员在各个时间段内与患者保持不同距离的接触受到的照射剂量。结果: 4名患者在177Lu -DOTATATE给药中与给药后的放射性气溶胶检测结果均与给药前相近。除2号患者外,其他患者的测量位置均未测量到表面污染。在177Lu -DOTATATE给药过程中,周围剂量当量率随药物注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药物注射完成后1 h内周围辐射剂量明显降低。给药结束时刻距离患者1 m处4名患者平均周围剂量当量率为42.931 μSv/h。在给药开始至给药后4 h内,受照人员与患者始终保持1 m接触受到的总照射剂量为167.64 μSv。结论: 177Lu-DOTATATE治疗不会对空气造成放射性污染,应在治疗开始前做好针对潜在表面放射性污染的应对措施。在治疗过程中陪护人员与医护人员受到的照射剂量均小于照射剂量约束值,应采取相应措施尽可能降低医护人员的照射剂量。

  • 论 著
    叶婷婷, 张岭, 刘胜萍
    中国辐射卫生. 2024, 33(5): 523-529.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4.05.006

    目的: 分析合肥市医用辐射资源配置基本情况,为卫生行政部门在放射诊疗资源发展计划、相关政策方面提供依据。方法: 依托2022年合肥市放射卫生监测项目,使用放射诊疗机构基本情况调查表,对各级放射诊疗机构放射诊疗设备的类型及数量,放射工作人员数量以及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等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合肥市共有各级放射诊疗机构 426家,放射工作人员 3345人,放射诊疗设备 1069台。全市22家三级放射诊疗机构仅占全部放射诊疗机构数量的5.16%,放射工作人员共2511人,占放射工作人员总数的75.07%;一级及未定级放射诊疗机构共计336家,放射工作人员总数仅为404人,占放射工作人员比例为12.08%。三级医院每台放射诊疗配备的放射工作人员数为6.20人/台,二级医院2.06人/台,一级及未定级医院1.23人/台,三级医院每台设备配置的人员数量显著高于二级医院和级及未定级医院。总体分析看配备的各类放射防护用品数量基本能够满足开展放射诊疗工作的需要。结论: 由本次调查可以发现合肥市整体放射诊疗资源配置较为丰富,但全市医用辐射资源配置存在不同等级诊疗机构和区县分布不均两个特点。因此建议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调整医用辐射资源及大型医疗设备的配置政策,科学配备放射诊疗设备。

  • 论著
    李炜, 杨云福, 翟贺争, 罗行行, 张丽龙, 文湘闽, 马永忠, 杨春勇
    中国辐射卫生. 2024, 33(4): 398-403.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4.04.008
    目的 了解和评估放射诊疗机构相关人员对职业卫生标准《放射治疗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 第1部分:一般原则》GBZ/T 201.1-2007的实施情况,为修订该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卫生标准跟踪评价工作指南》WS/T 536—2017和标准评估实施方案,采用线上调查方式,对国内18个省份146家放射诊疗机构212名相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建立调查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收集调查问卷215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212份。有77.8%的放射诊疗机构相关人员认为该标准的运用具有普遍性,有96.2%的放射诊疗机构相关人员认为该标准能够满足工作需要,有63.7%的放射诊疗机构相关人员参加过该标准的相关培训,有74.1%的放射诊疗机构相关人员每年使用该标准 1 次及以上,有10.8%的放射诊疗机构相关人员认为该标准“需要修订”。 结论 放射诊疗机构相关人员对该标准的基本情况和内容知晓率较高,但对标准内容的理解和应用程度有待提升,建议有关单位进一步加强标准的宣贯和培训,结合实际情况修订标准部分内容,提升放射诊疗机构相关人员对标准的应用能力。
  • 论 著
    林怀英, 王战勇, 邓飞, 陈玉娟, 吴依妮
    中国辐射卫生. 2024, 33(5): 517-522.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4.05.005

    目的: 根据广东省Y-90树脂微球治疗场所调查和检测现状,对Y-90树脂微球治疗辐射防护和管理进行研究,为下一步Y-90治疗辐射管理工作提供技术参考和依据。方法: 收集国内外Y-90树脂微球治疗技术资料,对广东省部分Y-90树脂微球治疗情况进行调查。对已开展Y-90树脂微球治疗的3家医院辐射工作场所进行辐射水平检测,使用环境X-γ剂量率仪进行辐射剂量当量率检测,使用α、β表面污染测量仪进行放射性表面污染检测,同时采集2名患者术后24 h内尿液样品,使用低本底α、β测量仪进行总放射性分析。结果: 在进行Y-90树脂微球治疗过程中,3家医院DSA机房周围剂量当量率在0.15~0.26 μSv/h之间,留观病房周围剂量当量率在0.17~0.69 μSv/h之间;工作场所控制区β放射性表面污染测量值在<0.07~18.7 Bq/cm2之间,监督区β放射性表面污染测量值均小于0.07 Bq/cm2。2名患者术后24 h内尿液总β放射性约占Y-90输注量的0.0010%~0.0013%。结论: 3家医院Y-90树脂微球治疗场所各测量点辐射水平均低于国家标准限值,广东省3家医院Y-90树脂微球治疗场所辐射防护和管理处于较好水平。

  • 论 著
    张继勉, 刘彦, 倪洋, 杜钟庆, 曾强
    中国辐射卫生. 2024, 33(5): 535-541.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4.05.008

    目的: 分析天津市非医疗放射工作单位的基本情况、从业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和工作场所辐射防护现状,明确职业健康管理和辐射防护工作重点。方法: 采用全面调查方法,对2023年度天津市16个辖区范围内的非医疗放射工作单位的基本情况及从业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现状进行全面调查;然后按行业分类选取部分非医疗放射工作单位作为哨点单位,对其工作场所辐射防护现状开展哨点调查。结果: 2023年度天津市16个辖区共有从事非医疗的放射工作单位431家,主要的类别为核仪表、工业探伤以及其他。全部431家非医疗的放射工作单位中,共有从业的放射工作人员5264人,其中93.8%参加了放射防护培训,93.0%接受了职业健康体检,93.7%开展了个人剂量监测。选取了86家非医疗的放射工作单位作为哨点单位,对其放射工作场所的辐射防护现状开展了哨点调查,调查的数据均符合相应标准规定的限值要求。结论: 天津市非医疗放射工作单位职业健康管理与辐射防护现状良好,但针对重点行业类别如核仪表和工业探伤工作单位仍需进一步加强管理。

  • 综 述
    田昱华, 勾文峰, 许飞飞, 李祎亮, 侯文彬
    中国辐射卫生. 2024, 33(5): 607-614.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4.05.020

    随着放疗技术的飞速发展,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加可观,以及病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在放疗过程中,皮肤作为人体第一道屏障,射线不可避免地损伤浅表皮肤组织,其表现为水泡、开裂、出血、溃疡等症状,伤口难以愈合而且影响放疗效果。目前临床上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的药物效果并不可观,新药研发又依赖于机制的阐明,因而探究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机制尤为重要。所以本文从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机制包括DNA损伤、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血管损伤以及纤维化来介绍,并整理总结近几年治疗药物以及靶向蛋白,以期对放射皮肤损伤药物进一步发展以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论 著
    沈小钦, 梁红, 朱晓琼
    中国辐射卫生. 2024, 33(5): 578-583.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4.05.015

    目的: 比较CT扫描图像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和传统人工阅片用于阳性肺结节的检出效果以及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从而为人工智能用于肺癌临床筛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2019年3月—2023年12月在接受肺结节胸部CT扫描的病例为研究对象,肺结节CT扫描图像分别进行人工智能分析和传统人工阅片分析。以肺部病灶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人工智能分析和传统人工阅片用于阳性肺结节检出率和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207例病例累计检出真阳性肺结节327个,人工智能分析对阳性肺结节检出率显著高于传统人工阅片(95.72% vs. 86.85%;χ2 = 16.16,P < 0.01)。此外,人工智能分析对实性(χ2 = 7.71,P < 0.01)和磨玻璃肺结节的检出率(χ2 = 5.80,P < 0.05)均显著高于传统人工阅片,对 < 1(χ2 = 4.97,P < 0.05)、1~< 2 cm(χ2 = 7.04,P < 0.01)和2~< 3 cm肺结节的检出率(χ2 = 4.91,P < 0.05)亦显著高于传统人工阅片。人工智能分析鉴别肺结节良恶性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98.08%、91.53%、95.33%、96.43%和95.71%,而传统人工阅片鉴别肺结节良恶性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91.34%、77.97%、87.96%、32.62%和86.50%,人工智能分析鉴别肺结节良恶性的灵敏度(χ2 = 4.70,P < 0.05)、特异度(χ2 = 4.20,P < 0.05)、阴性预测值(χ2 = 65.28,P < 0.01)和准确度(χ2 = 8.52,P < 0.01)均显著高于传统人工阅片,但两者阳性预测值差异无统计性意义(χ2 = 3.80,P > 0.05)。结论: CT扫描图像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可较传统CT图像人工阅片显著提高阳性肺结节检出率,并可以提高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效能,值得在健康体检、肺癌早期筛查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 论著
    郝述霞, 于海涛, 李梦雪, 范胜男, 王拓, 张景国, 邓君
    中国辐射卫生. 2024, 33(6): 649-653.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4.06.006

    目的: 随着我国养宠物家庭的增多,动物医院也以每年19.86%的水平增加。但是多部门监管可能存在的管理盲区,导致动物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从业环境显著差于医疗机构。本研究通过了解我国动物医院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剂量水平,分析动物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存在的职业风险,以保障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为国家制定相关法规标准提供数据基础与科学依据。方法: 数据来自国家个人剂量登记系统,采集的信息包括2022年我国部分动物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数据等。结果: 本研究涉及全国28个省市的1 216家动物医院1 868名放射工作人员,最大年有效剂量为8.93 mSv,集体剂量为536.77 man·mSv,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29 mSv,中位数为0.15 mSv;< 1.0 mSv的人员占比最高为94.5%,其次为1.0 ~ < 5.0 mSv(5.4%)。动物医院> 1.0 mSv的个人剂量人员分布比显著高于医学应用和工业应用(P < 0.05)。结论: 动物医院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水平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但仍应重视动物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工作,如强化动物医院业主的主体责任意识、加强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培训,保障从业者职业健康,预防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发生。

  • 论 著
    黄星月, 袁霄, 夏允, 吴蕾, 刘悌
    中国辐射卫生. 2024, 33(5): 590-594.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4.05.017

    目的: 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效果。方法: 以2018年7月—2023年12月在安徽省无为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50例甲状腺结节病例为研究对象,全部病例均接受甲状腺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甲状腺结节病理检查。以甲状腺结节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并分析不同超声图像特征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以甲状腺结节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甲状腺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灵敏度为100.00%、特异度为95.87%、阳性预测值为85.29%、阴性预测值为95.87%、准确度为96.67%。甲状腺结节纵横比 > 1、边缘不规则和微钙化用于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灵敏度均为100.00%,不规则声晕用于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的特异度为100.00%;微钙化用于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的准确度最高,为98.00%。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具有较高价值,甲状腺结节纵横比 > 1、边缘不规则和微钙化等超声图像特征对于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论 著
    吴小琴, 李烨, 刘刚, 邬家龙, 邸宏杰
    中国辐射卫生. 2024, 33(5): 530-534.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4.05.007

    目的: 探讨职业接触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血液指标的影响,为做好职业健康监护提供依据。方法: 以2021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在甘肃省疾控中心参加职业健康检查的3853名放射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分析空腹血糖、肾功能、肝功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微核检测结果。结果: 男性空腹血糖、肝功能异常检出率高于女性,肾功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微核异常检出率低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 21年工龄段空腹血糖、肝功能、淋巴细胞微核异常检出率高于 ≤ 10年工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非医疗组空腹血糖异常检出率高于诊断放射学、放射治疗,介入放射学组;医疗机构一级组空腹血糖异常检出率高于三级组,肝功能异常检出率高于二级组和三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长期职业接触电离辐射会对人体造成一定辐射损伤,非医疗和男性放射工作人员应加强健康教育,预防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 论 著
    韩宗宝, 李希, 梁子懿, 王仁贵
    中国辐射卫生. 2024, 33(5): 600-606.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4.05.019

    目的: 分析对比增强超声(CEUS)和增强螺旋CT应用于原发性肝细胞癌(PHC)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患者,对其治疗效果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2023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治疗的PHC患者108例(122个病灶),均给予TACE治疗,治疗后进行CEUS、增强螺旋CT检查,用以评估肿瘤病灶的灭活情况,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及决策树模型综合评估CEUS、增强螺旋CT、二者联合对PHC的诊断价值。结果: 病理结果显示,79个病灶残留(阳性),43个病灶彻灭活(阴性)。ROC曲线分析显示,CEUS、增强螺旋CT、二者联合评估PHC疗效的AUC分别为0.975、0.918、0.994,CEUS、二者联合的敏感度、阳性预测值、实际应用准确性高于增强螺旋CT(P < 0.05)。以PHC疗效为因变量,以CEUS、增强螺旋CT、二者联合为自变量分别构建PHC疗效决策树诊断模型,误判率分别为3.3%、10.7%、0.8%,预测准确率分别为96.7%、89.3%、99.2%。结论: CEUS、CEUS联合增强螺旋CT对PHC治疗疗效均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

  • 综 述
    常添添, 段伟
    中国辐射卫生. 2024, 33(5): 615-620.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4.05.021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的主要癌症之一,尽管5年生存率很高,却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手术、全身治疗和放射治疗是乳腺癌根治性治疗的三大支柱。而经历过首次放疗的乳腺癌患者,仍然有不少在先前治疗过的区域复发或发展为继发性癌症的人。这些患者需要再次治疗,而再程照射与热疗则是复发性乳腺癌不可忽视的治疗方法。放射治疗也可以与局部热疗相结合,使肿瘤细胞对辐射敏感,从而降低所需的辐射剂量。轻度局部高热和减少总剂量的再程照射的联合治疗是先前接受过照射的乳腺癌患者的相关治疗选择。再程放疗与热疗联合治疗也是目前肿瘤综合治疗的热点之一。本文从再程放疗和热疗的定义、类型,各类复发性乳腺癌的常见放疗方式,单一放疗或热疗治疗复发性乳腺癌及热疗联合放疗对肿瘤细胞免疫表型的影响和机制等多方面概述和归纳再程放疗与热疗联合时治疗复发性乳腺癌的序列及热疗最佳温度的研究进展,为再程放疗联合热疗治疗复发性乳腺癌的最佳疗效评估提供科学基础。

  • 论著
    吕洋, 朱保吉, 李元桥, 吕晓侠, 朱亨, 徐利军, 林敏
    中国辐射卫生. 2024, 33(6): 626-630.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4.06.002

    目的: 空气中氚浓度的直接、连续测量多采用电离室作为探测器,但由于弱电流测量技术的限制,其测量灵敏度较差,有必要研制一种用于环境空气中氚气测量的正比计数器。方法: 本研究通过材料、结构等方面进行正比计数器的设计,并对其稳定性、坪曲线、探测效率、能谱进行测试。结果: 正比计数管的变异系数为3.14%,满足标准中要求的变异系数 < 15%;坪长260 V,坪斜0.80%/100V,满足坪斜 < 1%/100V的要求;对氚的探测效率达到68.02%;能谱测量结果表明该正比计数器产生的氚信号与本底信号具有明显区别,氚在能谱中的分布更加集中,可通过能谱测量来降低氚气活度测量时的本底计数率。结论: 研制的正比计数管可为空气中氚的直接、连续测量提供参考依据。

  • 论著
    马向捷, 姜庆寰, 刘雅, 张雨, 李明生
    中国辐射卫生. 2024, 33(6): 621-625.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4.06.001

    目的: 通过对自屏蔽头颈部放射治疗系统辐射水平的全面检测,建立适用于自屏蔽放射治疗系统辐射屏蔽性能检测与评估的方法。方法: 在自屏蔽头颈部放射治疗系统的禁区外,选择14个关注点,在5个不同的固定方向的照射条件下,使用电离室巡测仪分别找出14个关注点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最大值,并依据工作负荷计算时间平均剂量率。依据放射防护相关标准提出瞬时剂量率10 μSv/h和时间平均剂量率2.0 μSv/h作为屏蔽防护的评估要求。结果: 依据禁区外14个关注点处周围剂量当量率的测量结果,该设备的禁区外瞬时剂量率最大值为7.4 μSv/h,在每天15人次的工作负荷下,时间平均剂量率最大为1.0 μSv/h,满足屏蔽防护的评估要求。结论: 同时考虑瞬时剂量率和时间平均剂量率,可以对自屏蔽放射治疗系统的辐射屏蔽性能进行全面的安全评估。

  • 论 著
    祁昆, 张欣钰, 屈世骏, 侯连娇
    中国辐射卫生. 2024, 33(5): 559-565.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4.05.012

    随着核工业的蓬勃发展,中国核应急体系的完善性与专业性变得尤为关键。我国核应急体系分为三级,包括国家、核设施所在省(自治区或直辖市)和核设施营运单位,地级市核应急组织是省级核应急组织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也是负责场外核应急响应工作的前沿力量,具备熟悉场外环境、启动响应迅速等优势。随着核电机组数量的增加,特别是出现了同一地级市拥有多个核电基地的情况,现有的地级市核应急能力体系亟需更新与强化。通过深入调研某典型地级市及其县级市的核应急组织体系、专业队伍能力、应急资源配置,发现存在组织体系不完善、接口关系不清晰、人才队伍不专业、资源配置不健全等问题,影响到应急响应的有效性。为应对这些挑战,提出了从制度体系、核心能力、队伍机制和资源配置4个方面,系统地加强地级市核应急响应能力。制度体系的完善是基础、核心能力的强化是关键、队伍机制的健全是保障,地级市应当以任务导向、协调一致、积极兼容的思想和原则,推进核应急能力建设体系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筑牢我国核安全基石。

  • 论著
    寇珊珊, 侯长松, 宋延超, 孙浩然, 崔宏星, 尚兵, 武云云
    中国辐射卫生. 2024, 33(6): 638-641.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4.06.004

    目的: 比较累积法与连续法测量居室氡浓度的差异。方法: 选取我国7个省会城市的30户居室,同步采用累积法和连续法测量居室内氡浓度。结果: 30户居室累积法测量氡浓度范围为21~323 Bq/m3,中位数MP25P75)为70.5(43.8,111);连续法测量氡浓度范围为16.1~258 Bq/m3,中位数MP25P75)为100(51.3,141)。两种测量方法平均相对百分偏差为41.8%。连续法8 、16 、24 h测量结果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结果比较显示,8 h与16 h、8 h与24 h测量结果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 h与24 h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0户居室连续测量结果总体高于累积测量结果;累积测量与连续测量结果比较没有显示出高水平的相关性(r=0.49)。连续法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并且测量周期的长短会影响测量结果。室内氡测量方法的选择应考虑目的、样本量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

  • 论 著
    袁晨, 陈倩倩, 马颖, 陈忠
    中国辐射卫生. 2024, 33(5): 584-589.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4.05.016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脂肪衰减指数(FAI)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临床价值及斑块易损性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2023年11月的80例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均经冠状动脉CTA检查确诊为非钙化斑块(NCP)。根据管腔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狭窄组39例、中度狭窄组24例、重度狭窄组17例,根据患者斑块是否为易损斑块,将患者分为易损斑块组(27例)与非易损斑块组(53例)。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FAI与NCP患者狭窄程度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易损斑块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重度狭窄组FAI(−76.95 ± 7.91) HU低于轻度狭窄组(−66.73 ± 7.69) HU、中度狭窄组(−71.58 ± 8.65) HU,中度狭窄组低于轻度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534、2.190、4.534,P < 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FAI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r = −0.726,P < 0.05)。易损斑块组中高血压23(85.19%)、吸烟史8(29.63%)、FAI(−67.64 ± 8.32) HU,非易损斑块组中高血压30(56.60)、吸烟史4(7.55)、FAI(−75.69 ± 7.88) HU,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6.535、6.841、4.164,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AI是患者斑块为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OR = 1.439, P < 0.05)。结论: FAI可以有效地评估NCP的风险分层,对指导患者的临床管理有重要意义。

  • 论 著
    范胜男, 郭兴照, 马卫东, 邓君, 邓磊, 刘小平
    中国辐射卫生. 2024, 33(5): 499-504.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4.05.002

    目的: 基于透射扫描,提出一种用于PET/MR中PET数据衰减校正方法,提高图像质量,以期提高诊断准确性和病灶定位精确度。方法: 本研究使用GB/T 18988.1—2013标准中的头部体模作为实验模型。该头部体模包含了3根可灵活取出的直径为50 mm的圆柱形插入物,分别填充空气、水和实心聚四氟乙烯。基于透射扫描,计算衰减校正因子并做了分析与讨论。结果: 当slice = 33,theta = 0时,符合线通过模型中轴线的衰减校正因子最大,约为7.5。衰减校正因子的空间分布清楚地显示了空气插入和实心聚四氟乙烯插入的位置,表明用透射扫描数据计算的衰减校正因子是比较准确的。在临床验证实验中,基于透射扫描的衰减校正方法,可使图像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有较好的衰减校正效果。结论: 本研究基于透射扫描,对PET/MR中PET数据衰减校正方法进行了研究,可较好地改善图像质量。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研究和优化PET/MR数据衰减校正方法,助力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