剂量转换系数是将辐射场量与辐射防护量、实用量联系起来的系数,在放射防护领域实践中为实现各种量值之间的转换,进而对照个人剂量限值、有效实施辐射防护最优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各种量值进行转换的过程中,要受到射线种类、照射几何关系、人体组织器官等方面的影响,尤其是拟人数字模型的持续发展,使得转换系数不断更新,应用领域愈加广泛。但随着辐射防护理论的发展,对转换系数建立也提出了一些挑战。本文就是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简要介绍,旨在让读者对转换系数的意义、应用和面临的问题有基本的了解,便于新发布WS/T 830标准更有效的实施。
目的: 探讨不同功率密度(50、150、450 μW/cm²)的900MHz射频辐射(RF)对卵巢切除所致骨质疏松小鼠模型的骨保护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60只3月龄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为Sham(假暴露)组、OVX(卵巢切除)组、OVX + LRF(OVX + 50 μW/cm2 RF)组、OVX + MRF(OVX + 150 μW/cm2 RF)组、OVX + HRF(OVX + 450 μW/cm2 RF)组和OVX + E2(OVX + 雌二醇)组。OVX + RF组卵巢切除小鼠每日接受4 h不同功率密度的RF暴露;OVX + E2组卵巢切除小鼠每两天接受0.04 mg/kg的E2肌肉注射。干预4周后,采用Micro-CT、Elisa、RT-PCR和免疫组化技术分析骨密度、骨微结构、血清骨代谢指标及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 与Sham组相比,OVX组小鼠骨密度BMD、骨微结构指标BV、BV/TV、Tb.Th、Tb.N显著降低,Tb.Sp显著增加;血清E2水平显著降低,CTX-I、TRACP-5b、BGP、OPG水平显著升高;Nfatc1和Runx2 mRNA、OPG和RANKL蛋白水平显著增加。与OVX组相比,OVX + MRF组和OVX + E2组的BMD、BV、BV/TV、Tb.Th、Tb.N显著升高,Tb.Sp显著降低,血清OPG、Runx2 mRNA和OPG蛋白水平显著升高,血清CTX-I、TRACP-5b、Nfatc1 mRNA和RANKL蛋白水平显著降低;与OVX组相比,OVX + LRF组皮质骨骨密度和Tb.Th显著升高,OVX + HRF组皮质骨骨密度、血清CTX-I和TRACP-5b水平较OVX组显著升高,OVX + MRF组的血清BGP水平较OVX组显著升高。3种不同功率密度RF组中,150 μW/cm2作用效果最为明显。结论: 150 μW/cm2 900 MHz RF能够拮抗卵巢切除引起的小鼠血清骨代谢指标的异常、骨密度的降低、骨微结构的退化以及骨吸收的增加。
目的 : 探究间充质干细胞(MSCs)来源的外泌体在放射性肺损伤(RILI)中的作用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人脐带来源的MSCs,提取并鉴定MSCs来源的外泌体(exosomes,EXO)。1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Control组、RILI组、RILI + 外泌体组(EXO组),每组6只。除Control组外,其余各组接受单次X射线照射右肺30 Gy。照射后立即采用尾静脉推注方式给予EXO组2 × 109个/kg外泌体;Control组和RILI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照射后8周,处死大鼠,收集肺组织和外周静脉血。HE和Masson染色检测肺组织病理和纤维化改变,ELISA法检测血清炎性因子IL-6、IFN-γ、TNF-α、IL-10水平,RT-qPCR检测肺组织中IL-1β、IL-6、Cdh1、Col1a1 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肺组织中Vimentin和TGF-β1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中AMPK、p-AMPK、TGF-β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成功提取并鉴定了MSCs与外泌体。与RILI组相比,EXO组肺组织炎症病理改变和胶原纤维沉积明显减轻;血清炎性因子IL-6、INF-γ、TNF-α水平显著降低(P < 0.05),抗炎因子IL-10水平显著升高(P < 0.01);肺组织IL-1β、IL-6和Col1a1 mRNA表达明显降低(P < 0.05或P < 0.01),Cdh1 mRNA表达明显增加(P < 0.05或P < 0.01);肺组织Vimentin和TGF-β1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AMPK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 < 0.05)。结论: MSCs来源的外泌体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及调节AMPK / TGF-β1信号通路介导的EMT减轻RILI。
目的: 建立放射性小鼠心肌纤维化模型,研究TGF-β/SMAD通路对于放射性小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以及吡非尼酮(Pirfenidone,PFD)对于放射性心肌纤维化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照射组和药物干预组(包括低剂量PFD + 照射组和高剂量PFD + 照射组)。照射完成后对照组和单纯照射组给予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灌胃,低剂量PFD + 照射组和高剂量PFD + 照射组分别给与150、300 mg/kg每日灌胃,连续12周。每周测量小鼠体重并记录。用HE法和Masson法观察小鼠心脏组织病理改变情况。用RT-PCR法检测小鼠心脏组织中TGF-β、SMAD2、SMAD3 mRNA表达情况。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心脏组织中TGF-β、SMAD2、SMAD3蛋白表达情况。用血生化法检测小鼠心脏组织中CK和CK-MB表达情况。结果: HE和Masson中显示,单纯照射组小鼠与对照组小鼠相比,心肌纤维化严重。用药干预两组与单纯对照组相比,心脏病变减轻,心肌纤维化减轻。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可见,单纯照射组相较于其他3组,TGF-β、SMAD2、SMAD3表达上调(P < 0.05)。服用吡非尼酮的两组TGF-β、SMAD2、SMAD3的表达相较于单纯照射组下调(P < 0.05)。CK和CK-MB表达结果可见,与单纯对照组相比,服用吡非尼酮的两组小鼠心脏组织中CK和CK-MB表达水平均降低(P < 0.05)。结论: 辐射对于正常心脏组织存在长期影响,损伤心肌组织,促进心肌纤维化发生,其中TGF-β/SMAD通路的上调与放射性心肌纤维化的形成存在一定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吡非尼酮可以通过下调TGF-β/SMAD通路延缓心肌纤维化的发展,保护心脏组织。
目的: 分析甘肃省医疗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照射分类分布特点及变化趋势,为行政部门制定和调整辐射防护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放射卫生信息平台,获得2014—2023年甘肃省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照射分类相关数据,对每个体检年度的职业照射分类构成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2023年,医疗放射工作人员数量占放射工作人员总数量的百分比均在70%以上;X射线影像诊断工作人员数量占医疗放射工作人员总数量的百分比逐渐下降,但占比依然最高,均在68%以上;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数量占医疗放射工作人员总数量的百分比逐渐上升,由13.8%上升至25.5%;放射治疗、核医学工作人员数量占医疗放射工作人员总数量的百分比有所上升,但相对缓慢;三级医院介入放射学、放射治疗工作人员数量占全省该类工作人员总数量的百分比均在70%以上。介入放射学先逐步上升,后又有所下降。放射治疗则是逐步明显上升,由70.5%上升至93.0%;核医学工作人员数量占全省该类工作人员总数量的百分比均在80%以上。结论: 放射防护政策和措施应根据职业照射分类的变化适时调整。根据医疗机构的级别、放射诊疗服务的类别以及各类职业照射本身的特点,放射防护政策和措施的侧重点应不同。
目的: 掌握和了解江苏省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和存在的问题,为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提高放射卫生技术服务能力提供依据。方法: 从国家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信息系统中抽取江苏省30家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作为质量监测对象,采用国家统一制定的评估检查表对纳入监测范围的机构开展评估检查,并结合实验室检测能力比对结果进行综合风险评估。结果: 30家机构的质量监测结果均为合格,平均得分(76.62 ± 5.07)分。综合风险评估高风险机构8家,中风险机构22家,低风险机构0家,分别占26.67%,73.33%和0%。结论: 江苏省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总体服务质量尚可,但有待进一步通过加强培训和监管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并降低服务风险。
目的: 了解重庆市非铀矿工氡暴露危害认知情况。方法: 对重庆市8座非铀金属矿山的177名男性矿工开展基本情况、个人生活习惯、氡知晓率等调查,采用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模型统计分析氡知晓的影响因素。结果: 矿工对氡的知晓率为23.73%,卡方检验结果表明,矿工氡知晓率在不同受教育程度存在显著差异(χ2 = 10.28,P < 0.05),在不同年龄组、工龄组、劳动关系、岗位类别和矿工种类组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本科(大专)及以上学历、高中学历和井下是矿工氡知晓的影响因素(χ2 = 4.030、9.150、11.776,P < 0.05)。结论: 矿工对氡认知匮乏,亟需加强关于氡危害的宣传教育。
目的: 调查和分析我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紧张水平以及影响因素,为改善职业紧张状况、保障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利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付出回报失衡问卷(ERI)、辐射防护知识问卷对我国辽宁、福建、广东、新疆等地243名放射工作人员进行职业紧张现状调查,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放射工作人员付出回报失衡指数均值为(0.97 ± 0.22)分,存在职业紧张的放射工作人员100人(占比41.15%)。不同年龄、放射工作年限、月经济收入、日睡眠时长(h)、日工作时长(h)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紧张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日工作时长(h)是导致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结论: 我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紧张状况比较严重,建议应重视其危害并有针对性的实施干预措施,减轻职业紧张危害。
目的: 通过对2018—2023年全国放射性核素γ能谱分析能力比对结果分析,验证γ能谱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方法: 统计多年参加全国放射性核素γ能谱分析能力比对结果,对土壤中放射性核素比活度的测量及结果进行分析,为土壤中放射性核素分析能力的提高提供技术支撑。结果: 2018—2023年6次参加γ能谱分析能力比对,共分析核素23次,测量结果的相对偏差范围为−12.20%~8.11%,|Z检验|范围为0~0.61,U检验范围为0~0.62,Urel范围为0.07~0.12,比对结果总体合格率100%,优秀率33.3%,其中23次放射性核素分析中实验分满分次数达21次,比率达91.3%,但由于多次疏忽和检测报告编制中的不严谨导致扣分,未能进入评优程序,优秀率偏低。结论: 比对结果表明,本实验室放射性核素分析测量结果均合格,实验分多次达到满分,表明土壤中γ能谱核素分析系统可靠稳定。
目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健康,本研究旨在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域的关键问题和研究热点,为制定科学有效的应急策略和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以期提高国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健康。方法: 以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核心期刊为数据来源,选取2003—2024年9月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域的
目的: 通过对本次测量比对活动的分析和讨论,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以提高全省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的辐射检测能力。方法: 固定测量点位,参比机构现场分组轮流进行测量;宇宙射线响应值每个参比机构各测量记录50个原始数据,原野、道路和室内环境γ剂量率每个参比机构各测量记录10个原始数据;参比机构自行计算检测结果,组织方专家组进行验算确保检测结果无计算错误;使用格拉布斯检验法剔除粗大误差后,采用Z比分数法(中位值/标准化四分位距法)进行比对结果评价。结果: 75个测量结果(不含宇宙射线响应值测量结果)中,“满意的”测量结果约占总数的94.7%,“有问题的”测量结果约占5.3%,没有“不满意的”测量结果;“有问题的”测量结果涉及2台FH40G型γ辐射剂量率仪和1台AT1121型γ辐射剂量率仪。结论: 仪器的宇宙射线响应值测值高低不一定影响环境γ辐射剂量率测量结果的比对评价结果;AT1121型γ辐射剂量率仪可能不适宜用作一般环境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的检测。
目的: 评估10MV加速器机房门内和机房门外中子、光子周围剂量当量率,报告含硼聚乙烯作为迷路墙内衬材料的屏蔽防护效果。方法: 以某一加速器机房门内和机房门外中子、光子周围剂量当量率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Kersey法、Falcão法及改进Kersey法对机房整改前和整改后机房门内外中子和中子俘获γ射线周围剂量当量率进行解析计算,使用X、γ剂量率仪和中子周围剂量当量率仪对整改前后进行了实际测量,并比较了实际测量结果与解析计算结果的差异。结果: 整改前机房门内中子剂量率实际测量值为409 μSv/h, Kersey法计算值为323 μSv/h,Falcão法计算值为428 μSv/h,改进Kersey法计算值为219 μSv/h,Falcão法与实际测量值最为接近,Kersey法和改进Kersey法分别低估了21%和46%。在迷路安装含硼聚乙烯板后,机房门内中子剂量率测量值为190 μSv/h,中子剂量减少了54%。整改前机房门外中子和光子周围剂量当量率为5.8 μSv/h和6.0 μSv/h,整改后机房门外中子和光子周围剂量当量率为0.14 μSv/h和1.6 μSv/h。结论: 10 MV加速器机房需要考虑中子屏蔽与防护测量,特别是短迷路机房,Falcão方法对机房门内外的中子剂量率计算提供了最佳估计,使用含硼聚乙烯板作为迷路墙内衬材料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屏蔽防护方法。
目的: 探讨对于卵巢恶性肿瘤诊断以及良恶性鉴别方面,人工智能在经腹部扫查以及经阴道扫查方式下,哪种扫查方式最终诊断结果更加准确。方法: 基于数据集,将数据集以及收集的经腹部以及经阴道扫查的二维超声图像进行预处理,提高图像的质量,再对感兴趣区域(ROI)进行分割并将其分为训练集以及测试集。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对图像训练集进行学习,最终计算出测试集上模型的准确性。结果: 经阴道部扫查较经腹部扫查最终测试集诊断恶性卵巢肿瘤准确率提高14%。对于鉴别含有囊性成分的卵巢肿瘤良恶性方面,经阴道扫查和经腹部扫查混合后比单纯经腹部扫查准确率提高9.7%。结论: 在不同扫查方式下CNN均能够识别卵巢恶性肿瘤,但经阴道扫查相较经腹部扫查准确率更高,并且经阴道扫查方式下CNN模型鉴别卵巢肿瘤良恶性准确率更高。
目的: 探讨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序贯胸部放疗发生肺损伤的概率及剂量学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徐州市肿瘤医院、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0年2月—2024年2月收治的139例应用ICIs序贯胸部放疗患者,应用单因素(χ2检验、t检验、非参数检验)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研究胸部肿瘤患者临床因素和肺、心脏体积剂量参数与 ≥ 2级急性肺损伤(ALI)的关系,使用受试者工作曲线确定剂量学危险因素的阈值。临床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应用ICIs药物类型、应用ICIs周期、应用ICIs与胸部放疗间隔时间窗。剂量参数包括放疗总剂量、单次剂量、PTV、PTV最大剂量、PTV平均剂量、全肺体积、心脏体积、肺和心脏的V5、V10、V15、V20、V25、V30、V35、V40。结果: 纳入病例 ≥ 2级ALI的发生率为36%(50/139),临床因素的χ2分析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肺V15、V20,心脏V15、V20,肺体积为ICIs序贯胸部放疗发生 ≥ 2级ALI的独立危险因素。阈值为:肺V15:18.51%,肺V20:14.43%,心脏V15:32.41%,心脏V20:17.74%。结论: 建议拟行ICIs序贯胸部放疗的患者,放疗计划肺V15、V20,心脏V15、V20分别限制在18.51%、14.43%、32.41%、17.74%以下,可有效减少 ≥ 2级ALI的发生。
目的: 探讨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提高对PEComa诊断的准确性,减少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4年4月于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经病理证实的8例PEComa的CT表现,分析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界、平扫密度、强化特征。结果: 8例肿瘤均为单发,5例位于肾脏,1例位于肝脏,1例位于腹膜外,1例位于腹膜后。肿瘤3例为类圆形,1例为椭圆形,4例形态不规整。7例为良性,边界清,1例为恶性,边界不清。平扫2例呈稍低密度,3例呈稍高密度,3例呈低密度。1例密度均匀,7例密度不均,内见坏死、囊变。增强扫描强化多样化,4例为“快进快出”式强化,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强化减低。3例为“快进慢出”式强化,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持续性强化,延迟期呈稍低密度。1例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强化明显。3例肿瘤周围见多发迂曲增粗血管,3例肿瘤内见迂曲血管影。结论: PEComaCT表现具有特点,增强主要为“快进快出”或“快进慢出”式强化,肿瘤内部或周围出现增粗迂曲血管时,结合临床应考虑PEComa。
目的: 探讨基于磁共振成像非糖尿病老年人脑白质损伤与甘油三酯-葡萄糖(TyG)指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8年6月—2019年12月于山东济南地区筛选523例年龄 ≥ 60岁的非糖尿病老年人。根据TyG指数的四分位数分组,第一分位数(Q1)组133例、第二分位数(Q2)组127例、第三分位数(Q3)组132例、第四分位数(Q4)组131例。入选者行颅脑MRI扫描,评估脑室旁、皮质深部和总脑白质损伤(WML)体积,进行Fazekas评分。结果: 与Q1组、Q2组和Q3组相比,Q4组的脑室旁、深部和总WML体积均显著上升(P < 0.05);Q4组脑室旁、深部和总WML的Fazekas评分 ≥ 2所占比例大于Q1组和Q2组(P < 0.05);Q4 组深部WML的Fazekas评分 ≥ 2所占比例高于Q3组(P < 0.05)。TyG分别与脑室旁、深部及总WML体积正相关(r = 0.401、r = 0.405、r = 0.445,均P < 0.001)。校正混杂因素后,TyG指数仍与脑室旁、深部和总WML体积呈显著正相关(P < 0.001)。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与Q1组相比,Q3组Q4组脑室旁WML的Fazekas评分 ≥ 2 的分别是1.950倍(95%CI:1.154~3.294,P = 0.013)和3.411倍(95%CI:1.984~5.863,P < 0.001),总WML的Fazekas评分 ≥ 2 的风险分别是2.529倍(95%CI:1.444~4.430,P = 0.001)和4.486倍(95%CI:2.314~8.696,P < 0.001);Q4组深部WML Fazekas评分 ≥ 2 的风险是Q1组的2.953倍,(95%CI:1.708~5.106,P < 0.001)。结论: TyG指数升高是非糖尿病老年人脑白质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特征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表达水平用于肾上腺皮质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以2020年1月—2024年7月在淄博市中心医院就诊的98例肾上腺皮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接受肾上腺MSCT扫描,计算肿瘤实质在MSCT平扫及动脉期和静脉期CT值。收集患者术中切除的肿瘤组织进行EGFR、IGF1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不同病理类型肾上腺皮质肿瘤患者MSCT特征及EGFR、IGF1R表达量差异。结果: 98例肾上腺皮质肿瘤患者中,皮质癌18例、转移瘤10例、嗜铬细胞瘤31例、醛固酮腺瘤25例、皮质醇腺瘤14例。肾上腺醛固酮腺瘤平扫、动脉期和静脉期CT值明显低于其他病理类型(P < 0.05);转移瘤、皮质癌动脉期和静脉期CT值低于嗜铬细胞瘤、皮质醇腺瘤(P < 0.05),其中转移瘤动脉期和静脉期CT值低于皮质癌,皮质醇腺瘤动脉期和静脉期CT值低于嗜铬细胞瘤(P < 0.05)。转移瘤、皮质癌患者肿瘤组织中EGFR、IGF1R阳性表达量高于嗜铬细胞瘤、醛固醇腺瘤和皮质醇腺瘤(P < 0.05),而转移瘤、皮质癌患者肿瘤组织中EGFR、IGF1R阳性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TNM分期肾上腺皮质恶性肿瘤患者肿瘤组织中EGFR、IGF1R阳性表达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MSCT动脉期和静脉期CT值及EGFR、IGF1R表达量与肾上腺皮质肿瘤病理类型有关。
目的: 基于下腹部CT平扫图像提取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多种机器学习模型,探讨其在分肾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怀疑肾功能异常患者的CT平扫图像,共纳入240个单肾的CT平扫图像,依据SPECT肾动态显像结果分为GFR正常组(118例)和GFR下降组(122例)。在CT平扫图像上勾画感兴趣区(ROI)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通过相关性分析和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法(LASSO)筛选影像组学特征,并基于决策树(DT)、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逻辑回归(LR)和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算法构建机器学习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以比较不同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最终获得16个影像组学特征用于构建机器学习模型。在不同算法构建的5种模型中,SVM模型在测试集中对分肾功能的评估效能较好,AUC值为0.883(95%CI:0.804~0.961),准确率0.778、灵敏度0.811、特异度0.743。结论: 基于CT平扫影像组学构建的机器学习模型可以初步评估分肾功能,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便捷、安全的方法,对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目的: 分析乳腺超声用于诊断女性乳头溢液患者乳房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价值,从而为乳头溢液病例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2021年4月—2024年5月在常州市妇幼保健院接受乳腺检查的317例女性乳头溢液病例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例均行乳腺超声、钼靶和病理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乳腺超声和钼靶对乳房占位性病变良恶性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析乳腺超声用于诊断女性乳头溢液患者乳房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价值。结果: 317例女性乳头溢液病例平均年龄(43.27 ± 10.71)岁,平均乳头溢液时间(1.11 ± 0.53)年;乳头溢液以右侧(占51.74%)和自发性为主(占52.05%),颜色以血性为主(占32.49%),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级以1 ~ 3级为主(占53.63%)。317例女性乳头溢液病例中,经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乳腺恶性病变137例、良性病变180例;53例BI-RADS分级为5级的病例乳腺病变均为恶性。乳腺超声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符合率分别为64.23%、77.22%、68.22%、73.94%和71.61%,乳腺钼靶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符合率分别为80.29%、35.00%、48.46%、70.00%和54.57%。乳腺超声用于乳头溢液病例乳腺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诊断特异度(χ2 = 8.81,P < 0.01)、阳性预测值(χ2 = 13.01,P < 0.01)和符合率(χ2 = 19.75,P < 0.01)均显著高于乳腺钼靶检查,但灵敏度低于乳腺钼靶检查(χ2 = 65.15,P < 0.01),两者诊断阴性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47,P > 0.05)。结论: 乳腺超声诊断女性乳头溢液患者乳房占位性病变良恶性准确度较高,可作为一种乳头溢液病例乳腺病变诊断的辅助手段。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双低”扫描技术结合个性化注射方案在提升腹部增强CT图像质量方面的成效。方法: 选取海南西部中心医院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间进行腹部增强CT检查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 = 100,采用次高渗对比剂 + 常规管电压 + 个体化注射方案)与观察组(n = 100,采用等渗对比剂 + 管电压100 kV + 个体化注射方案),对比分析两组的腹部增强CT图像质量。结果: 观察组在动脉期腹主动脉的CT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显示等渗对比剂在低管电压条件下能更有效地增强血管信号。观察组门静脉期CT值较对照组高,而肝脏实质噪声较低(P < 0.05),进一步验证了“双低”方案在门静脉期的优势。观察组的辐射剂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这表明“双低”方案在有效减少辐射剂量的同时也提升了患者的安全性。观察组动脉期腹主动脉及肝脏实质的噪声均低于对照组(P < 0.05),表明“双低”方案能有效降低图像噪声,提升图像清晰度。在图像质量评分上,观察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说明即使在较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浓度下,患者仍能获得高质量的图像。结论: “双低”扫描技术结合个性化注射方案,不仅能有效提升动静脉的强化效果,降低图像噪声,提高图像的整体质量,还能减少辐射剂量,增强患者的安全性。因此,这一技术值得广泛推广。
目的: 构建并验证一种放射性肺损伤(RILI)风险的模型,评估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可行性。方法: 纳入共计 125名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数据,将其分为训练组(88例)和验证组(38例)。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合最小收缩与选择算子(Lasso)回归筛选关键预测因子,建立预测模型,并通过列线图、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模型的性能。结果: 模型筛选出的关键变量包括肿瘤体积(P = 0.017)、东部肿瘤协作组体力状态评分(P = 0.035)、靶区最低剂量的95%(P = 0.028)、双肺接受20 Gy辐射剂量的体积百分比(P < 0.001)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P = 0.021)。ROC曲线显示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87和0.992,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和临床实用性。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NSCLC患者放疗后RILI的发生风险,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放疗是目前治疗胸部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同时也会造成正常肺组织的损伤。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DNA损伤、炎症反应等有关。现有放射性肺损伤的防治药物仍然存在效果较为有限、半衰期短、不良反应严重等问题,寻找新的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亟待解决。近来,干细胞及其相关疗法、中成药等潜在治疗方法崭露头角,为放射性肺损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综述主要对放射性肺损伤基本概述和潜在防治方法等方面进行讨论。
63Ni主要是在核反应堆中通过中子活化产生,属纯β放射性核素,半衰期101.1 a,衰变时发射能量为65.87 keV的β射线,可用于制造β放射源,用于β活度测量和β能量响应刻度时的参考源和工作源、色谱仪电子捕获器、电子管内电离源、气相层析的电子俘获探头等,在食品安全、卫生防疫、土壤污染监测、安保等领域应用广泛。63Ni是人工放射性核素,普通环境中正常情况下不存在,但核动力厂正常运行产生的部分63Ni以及其退役时残留的被63Ni污染的物质和废物,会通过液态流出物或固体废物排入环境,可能对公众和环境造成辐射影响,因此需要对63Ni活度浓度进行监测。目前国内有关报道很少,在标准方面对核动力厂中63Ni的测定方法也尚有空白,本文研究了国内外有关63Ni的前处理及纯化测量过程的文献资料,总结了酸浸取法、混酸消解法、灰化酸浸取/溶解法和碱熔融法等前处理方法,溶剂萃取、沉淀和萃取色谱等分离与纯化方法的优缺点,以及用液体闪烁计数器进行测量的优势,为核动力厂液态流出物和固体废物中63Ni测定方法的建立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