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论著
    熊文俊, 颜强, 王莹, 黄金峰, 钟华强
    中国辐射卫生. 2023, 32(4): 387-392.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3.04.004
    目的 研制具有低能γ核素识别功能的便携式核素识别仪,用于快速测量低能辐射场的剂量水平,和确定核素种类信息。方法 基于室温半导体碲锌镉探测器研制了一套国产数字化多道电路,通过智能核素识别算法实现了核素识别,并使用能量响应函数G(E)计算实时周围剂量当量率H*(10)。结果 便携式能谱仪可测能量下限可达20 keV,对低能X射线典型能量分辨率好于4.10%@59.5 keV@20℃,可准确识别241Am核素。结论 该设备对于低能γ/X射线具有很好的测量性能,能够有效弥补当前现有设备在低能辐射场监测中的不足,为乏燃料后处理厂或核材料生产厂场所监测和应急监测提供技术手段。
  • 论著
    崔诗悦, 苏垠平, 赵风玲, 邢志伟, 梁莉, 闫娟, 张圆媛, 王博, 刘建香, 侯长松, 陈尔东, 邓君, 孙全富
    中国辐射卫生. 2023, 32(3): 335-340.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3.03.021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自2007年11月实施以来,为保护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全国有约10万家放射工作单位70余万名放射工作人员,还有大量受到高氡暴露的矿工。放射卫生监测项目结果提示,个人剂量监测和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等各项职业健康管理措施得到了普遍执行,实施效果良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得到了有效保护。但介入放射学、核医学、工业探伤等高风险岗位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眼晶状体特异性浑浊等风险增加,矿工职业高氡暴露危害控制等亟待加强。需要针对新的挑战,适应新的形势,积极推进《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修订工作,进一步提高我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工作水平。
  • 论著
    王昕然, 严超, 陈凌, 苗世光, 张良
    中国辐射卫生. 2023, 32(4): 372-379.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3.04.002
    目的 构建快速预测系统,提高场区尺度核事故后果评价计算精度和效率。方法 开展场区尺度范围内复杂下垫面周围风场和污染物扩散的快速预测方法研究,采用风场诊断模型和拉格朗日粒子扩散方法,以显式分辨建筑物和植被分布的方式,建立场区尺度快速预测系统;通过数值模拟理想和真实城市场区算例,并与风洞实验测量数据和计算流体力学数值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复杂下垫面对局地风场和污染物输运的影响。结果 快速预测系统能在约 5 min时间内清晰的模拟出局地高分辨率风场以及污染物浓度分布信息,建立与地理信息软件的接口,并可以实现与中尺度气象预报模式的耦合;从计算准确性上看,系统对风场模拟效果良好,风速和风向的分数偏差分别为0.33和?0.08,模拟的浓度场的范围受风场影响较大,除个别低浓度点外,模拟和观测的浓度比值在0.05~3.40之间。结论 快速预测系统可以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基础上,有效模拟出流场分布特征,提高计算效率,为核事故应急响应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
  • 论著
    衣峻萱, 董晓丹, 薛文翔, 高姝颖, 薛乃雯, 金顺子
    中国辐射卫生. 2023, 32(3): 223-229.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3.03.001
    目的 探讨肺上皮细胞的辐射反应中GATA3的表达和m6A修饰的调控机制,为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机制与临床防治提供新的治疗靶点。方法 首先,分别给予人肺上皮细胞系(A549)和小鼠肺上皮细胞系(MLE-12)单次10 Gy(剂量率为1 Gy/min)和6 Gy(剂量率为0.75 Gy/min)X射线辐照;采用慢病毒感染法在A549细胞转染shRNA-VIRMA质粒和在MLE-12中转染 siRNA-VIRMA干扰片段抑制 VIRMA基因(RNA甲基化酶)的表达;利用比色法定量检测m6A RNA甲基化水平;采用qRT-PCR法检测受照的A549和MLE-12细胞中VIRMA、GATA3和EMT标志物的mRNA的表达变化,利用Western Blots法检测受照的A549和MLE-12细胞中VIRMA、GATA3和EMT标志物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结果显示,辐射诱导A549和MLE-12细胞中甲基化酶VIRMA上调,进而增强总RNA的m6A水平,同时上调GATA3基因和蛋白水平表达,进而诱导上皮—间质转化(EMT)过程的发生。进一步在A549和MLE-12细胞内,干扰VIRMA基因时,明显降低GATA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抑制EMT相关分子的表达。结论 辐射诱导肺上皮细胞发生m6A修饰,通过正向调控GATA3基因表达,诱导EMT的发生,进而对放射性肺损伤进程起到重要作用。
  • 综述
    陈伟, 孙康康, 李奇轩, 谢凯, 倪昕晔
    中国辐射卫生. 2023, 32(5): 580-585.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3.05.020
    在目前的临床诊断中,医学图像已经成为重要的诊断依据,不同模态的医学图像会给出不同组织信息和功能信息。单模态图像只能给出单一诊断信息,无法诊断疑难杂症,需要多种诊断信息加持才能得出全面且准确的诊断结果。多模态融合技术可将多模态的医学图像融合到单模态的图像中,且单模态图像具有多种模态图像间的互补信息,从而在单一图像中得到充足的便于临床诊断的信息。本文将多模态医学图像融合方法整理为两种,分别为传统融合方法和基于深度学习的融合方法。
  • 论著
    王静, 高应萍, 梅丹, 马奎, 梅良英, 房晓光
    中国辐射卫生. 2023, 32(3): 240-244.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3.03.004
    目的 分析1例职业性放射性肿瘤诊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处理方法。 方法 在剂量估算时选取剂量转换方式,将个人剂量当量、皮肤吸收剂量、文献检测数据均转换为红骨髓吸收剂量,并计算PC 95%可信上限。 结果 劳动者放射致癌病因概率PC 95%可信上限为66.38%,可判断为放射性肿瘤;剂量估算过程存在个人剂量数据缺失;现行剂量估算标准无床边拍片和CT工作类型且剂量转公式不够完善。结论 在职业性放射性肿瘤判断过程中,剂量估算结果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亟需制订并颁布符合目前放射诊疗技术和设备进展、更具操作性的相关剂量估算标准。
  • 论著
    徐辉, 赵锡鹏, 冯泽臣, 岳保荣, 刘国庆
    中国辐射卫生. 2023, 32(3): 322-327.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3.03.019
    目的 通过测量口腔“四合一”X射线设备运行时受检者位置处散射线剂量水平,调查该设备安全联锁设置情况,探讨口腔“四合一”设备的放射防护评价问题。方法 利用口腔CBCT性能模体模拟受检者头部,在5 m2机房内分别安装“四合一”X射线设备的口内摄影组件、口外摄影组件,使用X、γ巡测仪对受检者位置处的散射线剂量进行测试,比较口内、口外摄影组件所带来的散射线剂量影响。结果 对于5 m2机房,CBCT常用条件曝光时,有口内摄影组件时受检者位置处剂量为10.70 uSv/h,无口内摄影组件时为10.60 uSv/h,口内摄影组件的存在对于受检者位置剂量无影响;口内摄影组件曝光时,受检者位置处剂量为4.05~6.85 uSv/h,口外摄影组件的存在对于接受口内机检查的受检者散射剂量无影响。结论 对于新设备的放射防护评价需要综合考虑辐射安全和设备运行安全,本研究结果为口腔“四合一”X射线摄影设备的临床放射防护监管和评价提供建议。
  • 论著
    熊强, 葛潇, 闫琳琳, 陈飞, 张震
    中国辐射卫生. 2023, 32(3): 245-249.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3.03.005
    目的 为了提高土壤中总α、总β放射性检测水平,建立快速、准确的土壤放射性分析方法,为制定土壤中总α、总β放射性分析标准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结合土壤中核素浸取方法和低本底α、β测量仪样品源制备方法,建立了浸取浓缩法用以检测土壤中总α、总β放射性水平,同时使用直接铺样检测了相同土壤中总α、总β放射性水平,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提出土壤总α、总β放射性检测的合理方案。结果 直接铺样法检测的土壤总α、总β放射性水平分别为0.47 Bq/g和0.85 Bq/g,最小探测下限分别为0.04 Bq/g和0.02 Bq/g;浸取浓缩法所测土壤中总α、总β放射性水平分别为0.32 Bq/g和0.29 Bq/g,最小探测下限分别为0.02 Bq/g和0.01 Bq/g。结论 比较不同检测方法及其结果可以看出,直接铺样法操作更简单,检测结果更准确;而浸取浓缩法操作复杂,分析结果的不确定度相对较大,探测下限更低。
  • 综述
    魏鑫荻, 陈维, 王进
    中国辐射卫生. 2023, 32(6): 705-712.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3.06.020
    随着我国核电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电离辐射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职业人群以及公众暴露在低剂量电离辐射环境中,其对人群的健康效应包括致癌和非致癌效应成为了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目前关于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接触对人群的健康效应研究尚未得出一致结论。因此,本文对国内外关于低剂量电离辐射人群的健康效应的研究进行综述,为低剂量电离辐射对人群健康效应影响的机制研究以及人群防护策略的制定等提供科学依据。
  • 综述
    徐健, 武云云, 郭文, 丁艳秋
    中国辐射卫生. 2023, 32(5): 573-579.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3.05.019
    随着中子在工业、医疗和科研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相关暴露人员逐渐增多,中子个人剂量监测已成为辐射防护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已经研究出许多应用于中子个人剂量监测的技术和方法,并在不断改进和完善。本文主要介绍了径迹剂量计(固体核径迹剂量计,荧光核径迹剂量计)、发光剂量计(热释光剂量计,光释光剂量计)、气泡剂量计在中子个人剂量测定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进展。
  • 论著
    吴建华, 庞洪超, 骆志平, 刘阳, 李兴隆, 袁国军
    中国辐射卫生. 2023, 32(3): 259-263.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3.03.008
    目的 研制一种用于全身计数器刻度的简化体模;方法 根据全身计数器刻度的过程与方法,建立了一种用于全身计数器刻度的简化体模设计方法,并利用蒙卡程序设计了一个包含全身、甲状腺、肺部和胃肠道4个器官的简化体模用于ORTEC-Stand FAST II全身计数器的刻度,通过实验测量对该简化体模与BOMAB模型进行测量比较。结果 在50 keV到2 MeV范围内,全身计数器对简化体模与BOMAB体模相同器官内相同能量射线探测效率的模拟数据的误差在5%以内,实验测量结果的误差在10%以内。结论 本工作研制了一款用于全身计数器刻度的简化体模,验证了用简化体模替代物理人体模型对全身计数器进行刻度的可行性,可为内照射监测中全身计数器的刻度提供极大的便利。
  • 论著
    邬蒙蒙, 王薇, 李晓敦, 陈凌
    中国辐射卫生. 2023, 32(3): 270-275.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3.03.010
    目的 通过测量人体头骨中241Am 的滞留量以评估工作人员全身骨骼中241Am 的滞留量。方法 全身计数器高纯锗探测器测量头骨中241Am 的59.5 keV全能峰计数,数字头骨体模结合探测器几何模型对测量进行效率刻度,最终计算该名工作人员头骨中241Am的滞留量。结果 利用头骨占全身骨骼干重的比例作为由头骨241Am的测量活度推算全身骨骼中241A滞留量的系数,来推算全身骨骼中241Am滞留量。结论 测量头骨中241Am 的滞留量结合头骨占全身骨骼干重的比例,最终计算出该名工作人员全身骨骼内241Am滞留量约为806 Bq。
  • 论著
    宋颖, 刘辉
    中国辐射卫生. 2023, 32(3): 250-253.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3.03.006
    目的 通过测量不同的放射源测试放射性活度计在电离室垂直方向上不同位置的响应变化。方法 利用临床常用类型放射性活度计测量铯-137、钴-60和镅-241 3种核素在电离室垂直方向不同位置的示值,分别拟合出变化趋势线,根据趋势线预估测量值最大偏差,并预估使用不同注射器时的测量值偏差。结果 根据拟合结果预测活度计CRC-55tR测量铯-137、钴-60和镅-241 3种核素的最大偏差分别为5.15%、5.98%和6.25%。使用RM-905a放射性活度计模拟不同注射器针管高度测量3种核素,得最大偏差分别为-4.33%、-9.9%和-12.65%。结论 3种不同能量的核素在CRC-55tR和RM-905a 2种活度计中的变化趋势不同,但在同一活度计中趋同。同一活度计中电离室垂直方向上不同位置的测量值偏差较大,不可忽略,建议工作中针对常用核素做位置修正,减少测量误差,提高核素测量精度对辐射防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 论著
    孙刚涛, 王芳, 张建峰, 李小亮, 翟贺争, 周文珊
    中国辐射卫生. 2023, 32(3): 264-269,275.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3.03.009
    目的 了解核医学人员甲状腺131I职业内照射现状,探讨内照射的影响因素,为核医学辐射安全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湖北省24家医院中131I治疗场所的162名工作人员,利用便携式 γ 谱仪体外测量甲状腺131I活度,并估算待积有效剂量。结果 13家医院检出甲状腺131I活度高出仪器探测下限,占比54.17%;2家医院检出率最高为62.50%和61.90%;与其余11家医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01);共有34人甲状腺131I检出,检出率20.99%,平均活度为179.09 ± 138.71(6.02~589.74) Bq;检出率最高的为保洁人员与护士,分别为35.71%和33.33%,各岗位间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最小P > 0.08);34人待积有效剂量均值为0.68 ± 0.52(0.02~2.22) mSv/a。结论 131I使用量和场所通风可能是影响内照射水平的重要因素,应加强核医学人员防护知识培训与工作流程管理,131I治疗相关工作人员职业内照射应开展常规监测。
  • 论著
    马向捷, 何志坚, 袁继龙, 姜庆寰, 李明生, 魏晓, 杨雨泽, 程金生
    中国辐射卫生. 2023, 32(3): 230-234,239.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3.03.002
    目的 通过对人工合成石英玻璃热释光特性的实验研究,探索石英玻璃用于放射治疗剂量测量的可行性。方法 分析石英玻璃在不同退火条件下的发光曲线,研究石英玻璃的热释光特征,并优化测量参数。利用国家次标准剂量学实验室(SSDL)中的Co-60参考辐射场,按照放射治疗剂量水平,对不同退火条件下的石英玻璃样品进行照射,分别照射0.5、1.0、2.0、4.0、6.0、8.0和10.0 Gy。依据石英玻璃吸收剂量与相对热释光信号强度的对应关系,研究石英玻璃剂量响应的线性和分散性,并分析其用于放射治疗剂量测量的可行性。 结果 退火条件为430℃下、10 min的石英玻璃的剂量响应线性相关系数为0.9984,在吸收剂量为2 Gy时的剂量响应分散性为0.97%;退火条件为600℃下、1 h的石英玻璃的剂量响应线性相关系数为0.9911,在吸收剂量为2 Gy 时的剂量响应分散性为1.4%。结论 初步研究结果显示,退火条件为430℃下、10 min的石英玻璃具有用于放射治疗剂量测量的可能性。
  • 论著
    武旁旁, 徐惠惠, 石祥威
    中国辐射卫生. 2023, 32(3): 276-280,287.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3.03.011
    目的 分析徐州地区2018—2021年放射诊疗行政处罚情况,了解和掌握放射诊疗违法行为的重点,为采取针对措施实施有效监管提供依据。方法 对142件放射诊疗行政处罚案件进行分析,包括案件年份,承办单位,当事人基本情况,行政处罚金额,具体违法事实等。结果 2018—2021年徐州地区办理的放射诊疗行政处罚案件数量相对稳定,以市所办理的案件为主,基层卫生监督机构案件数呈上升趋势;行政处罚主体中以私人及一级或未定级医疗机构为主;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医疗照射中的个人防护等违法行为较为常见。结论 重点加强对职业健康管理和医疗照射中的个人防护宣传和监管,持续提高基层放射卫生监督员队伍执法能力,制定放射诊疗规范管理体系,创新监管模式和辐射危害告知模式,推进“互联网 + ”信息化监管,建议完善放射相关法律法规修订。
  • 论著
    曹勤剑, 谭俊, 任越, 熊万春, 卫晓峰, 程伟
    中国辐射卫生. 2023, 32(3): 288-292.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3.03.013
    目的 基于新型自屏蔽放射治疗加速器周围关注点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测量结果,评价分析Zap-X放疗系统的自屏蔽效果,并为我国相关标准的修订完善提出建议。方法 针对具有自屏蔽功能的新型放射外科治疗设备——Zap-X系统,首先测量得到Zap-X系统周围15个关注点在6种不同系统运行状态下的周围剂量当量率。然后,分别依据国内和国际放射治疗设备的辐射防护标准对Zap-X系统的辐射屏蔽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 周围剂量当量率的测量以及剂量评价结果表明,Zap-X系统的屏蔽效果满足国际标准的相关要求,但是部分测量位置的剂量率不能满足国内标准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参考控制水平。结论 Zap-X放射治疗系统在不使用屏蔽治疗室的情况下,自屏蔽效果不足以满足国内放射设备辐射安全与防护的要求,需要将系统布置在治疗室内才能符合国内标准。
  • 论著
    张巍, 夏春冬, 张显鹏, 柳怡, 王新云
    中国辐射卫生. 2023, 32(3): 254-258.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3.03.007
    目的 调查石岛湾核电站周边食品中放射性核素水平,评估当地居民因食入所致待积有效剂量。方法 2019—2022年在距核电站30 km半径内取居民日常食用的食品,进行核电站运行前、运行后的放射性水平监测,监测结果结合山东省居民膳食消费量进行居民待积有效剂量估算。结果 经监测石岛湾核电站周边地区食品中天然放射性核素238U、232Th、226Ra、40K均为正常本底水平,平均值分别为(0.062 ± 0.004)、(0.121 ± 0.007)、(0.162 ± 0.010)、(92.4 ± 5.5) Bq/kg(鲜重)。部分食品中检出微量137Cs和90Sr,平均值分别为(0.047 ± 0.003)和(0.193 ± 0.200) Bq/kg(鲜重)。核电站运行后与运行前比较,放射性核素水平未见增加。当地居民因食入所致的年待积有效剂量约为0.205 mSv。结论 石岛湾核电站周边地区食品放射性水平在运行前后未见变化,人群剂量负担轻微。
  • 论著
    冯泽臣, 翟自坡, 徐小三, 李海亮, 徐辉, 崔力萌, 翟贺争, 王宏芳, 白斌, 马永忠
    中国辐射卫生. 2023, 32(5): 484-488.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3.05.002
    目的 调查医疗机构相关从业人员对《放射治疗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第2部分:电子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机房》(GBZ/T 201.2—2011)的了解情况以及该标准实施、应用情况并收集相关的问题和建议,评估标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时效性,为该标准的进一步修订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全国22个省开展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的医疗机构相关从业人员进行线上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GBZ/T 201.2—2011知晓情况、培训情况、应用情况和修订建议,收集问卷并分析调查结果。结果 340名相关从业人员填写了问卷,66.80%的参与人员为物理师。79.11%的人员了解该标准,56.18%的人员参加过该标准培训,但调查结果显示从业人员对标准内容掌握程度不高,标准培训和宣贯力度不足;83.24%的人员认为该标准得到普遍应用,17.60%的人员认为该标准需要修订,76.76%的调查对象认为需要增加示例, 88.82%认为对于10 MV X射线加速器机房要考虑中子屏蔽。结论 该标准在放射治疗防护领域基本得到了普及,随着放疗技术的发展,标准应及时修订增加计算示例和考虑10 MV X射线加速器机房要考虑中子屏蔽。该标准有较强的技术性,不易掌握,可结合不同人群制定不同宣贯目标,加大重要岗位人员的培训力度,确保标准中推荐的方法在全国范围内达成统一。
  • 论著
    王新云, 张巍, 夏春冬, 柳怡, 张显鹏
    中国辐射卫生. 2023, 32(4): 408-412.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3.04.008
    目的 了解石岛湾核电站运行前饮用水中总α、总β放射性水平。方法 在石岛湾核电站周围30 km内设置10个采样点,2018—2021年间每年分别于枯、丰水期进行采样,依据《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放射性指标》(GB/T 5750.13—2006)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2018—2021年间石岛湾核电站周围30 km内饮用水中的总α放射性范围约为0.004~0.420 Bq/L,未超出国家标准规定的总α指导值要求;2018—2021年总β放射性水平约为0.008~1.050 Bq/L,2018年距核电站4.7 km处的采样点中总β超过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指导值,扣除40K对总β放射性水平的影响,经实验室复测后在国家标准指导值以内。结论 石岛湾核电站周围30 km内饮用水中排除40K对总β的影响,总α、总β放射性水平均在国家标准指导值以下。
  • 论著
    翟贺争, 武权, 杨云福, 李炜, 程晓军, 胡传朋, 李海亮, 冯泽臣, 哈日巴拉, 许潇, 刘德明, 汪传文, 杨春勇
    中国辐射卫生. 2023, 32(5): 479-483.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3.05.001
    目的 评估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相关人员对GBZ/T 201.1—2007《放射治疗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 第1部分:一般原则》的实施、应用情况及问题和建议,为该标准的进一步修订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全国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GBZ/T 201.1—2007认知情况、培训情况、应用情况和修订建议,汇总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 收集到25个省份的技术服务机构人员关于GBZ/T 201.1—2007的评估问卷184份。64.1%的技术服务机构人员认为该标准得到普遍应用,91.8%的技术服机构人员认为该标准能够满足工作的需要,仅有54.3%的技术服务人员接受过该标准的相关培训,68.5%的调查对象每年使用该标准1次及以上,33.7%的技术服务机构人员认为该标准“需要修订”。结论 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人员对GBZ/T 201.1—2007的基本情况和内容知晓率较高,但对标准的熟悉和应用程度有待提高,提示相关部门需加强标准的培训和宣贯,标准部分内容需要修订。
  • 论著
    喻佩, 雷翠萍, 李小亮, 孙全富
    中国辐射卫生. 2023, 32(3): 344-348.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3.03.023
    建立核电站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不幸的是历史上发生过5次重大的核事故,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多样且持久的影响,广为人知的健康效应是大剂量导致的组织反应和低剂量辐射致癌效应。近年对核电站事故受影响地区的成年居民、有年轻孩子的母亲以及受高剂量照射的清理/去污人员的研究表明,核事故发生后对这类人群产生了长期心理健康影响,本文对这些人群的心理影响进行了综述。
  • 论著
    刘婕, 孙敬智, 冯加武, 周旋, 张力, 毕梦
    中国辐射卫生. 2023, 32(3): 235-239.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3.03.003
    目的 分析湖北省职业病医院2016—2021年参加全国个人剂量监测比对考核结果,了解监测结果的影响因素,提高个人剂量监测水平。方法 依据全国个人剂量监测能力比对方案及《外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验规范》(GBZ 207—2016)完成考核。结果 2016—2017年、2020年考核结果为合格,2018—2019年、2021年考核结果为优秀。结论 本实验室个人剂量监测能力不断提高,监测结果准确,数据处理规范,满足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相关标准的要求。
  • 论著
    陆正, 文富平, 李玉芹, 王丽姣, 肖文慧, 何力华, 夏益华
    中国辐射卫生. 2023, 32(3): 316-321.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3.03.018
    目的 为了制定合理的内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计划;方法 本文介绍内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直接测量方式中,具有代表性的3类监测放射性核素及其配套监测方法;结果 针对核素滞留特性和报告标准要求分析其相应的最大监测周期,达到m(1)/m(T/2) ≤ 3 ,m(T/2)/m(T)≤ 3,根据监测周期和核素的年摄入量限值推导出相应的仪器探测下限,以满足其低于相应核素的导出探测下限DMDL,再由仪器导出探测下限及最大监测周期推导出满足相应条件的仪器测量时间;结论 为内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计划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价值。
  • 论著
    李传龙, 郭金森, 汪传高, 庞洪超, 刘森林
    中国辐射卫生. 2023, 32(4): 398-401.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3.04.006
    目的 评估钚气溶胶α反冲导致的迁移能力。方法 本文用蒙特卡罗方法对含钚纳米气溶胶的反冲沉降和布朗运动进行了模拟。首先抽样了反冲角度和沉降过程中的布朗运动纵向落地首达时,然后抽样出横向布朗运动位移来确定气溶胶最终沉降位置。结果 对于粒径10-50 nm的气溶胶单次反冲沉降作用最大的迁移距离为1.39 μm,布朗运动会使其迁移能力增大,大概率沉降至100 μm以内,仍有小概率长时间滞空悬浮。结论 α反冲是钚气溶胶迁移的机制之一。纳米气溶胶长距离迁移的重要机制是反冲后的布朗运动可能使其长时间悬浮。
  • 论著
    李庆新, 刘四海, 江建梅
    中国辐射卫生. 2023, 32(4): 413-417.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3.04.009
    目的 了解南阳市医疗机构放射卫生管理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提高医疗机构放射诊疗工作管理水平。方法 按照河南省职业病防治项目工作方案,选取不同级别的66家从事放射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现场查验、询问、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结果 66家医疗机构持有放射诊疗许可证65家,持证率98.5%;“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17个,评价率94.1%。本次调查放射诊疗设备共391台,开展设备状态检测387台,检测率99.0%,合格367台,合格率94.8%;稳定性检测55台,检测率14.1%;工作场所防护检测率99.0%,合格率100%;66家医疗机构有放射工作人员1809人,职业健康体检率97.8%;培训1262人,培训率95.7%;个人剂量监测1773人,监测率98.0%。结论 医疗机构应在许可变更、建设项目评价、设备稳定性监测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管理,提高放射卫生管理水平。
  • 论著
    廖云, 韦琳, 卢忠武, 陆泳梁, 唐运军
    中国辐射卫生. 2023, 32(3): 355-359.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3.03.025
    目的 评价双源CT造影用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评价的价值。方法 经双源CT造影或常规冠状动脉造影高度提示冠状动脉狭窄的11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双源CT造影用于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应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双源CT造影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一致性。结果 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成功对110例患者的1 401支冠状动脉节段显像,而双源CT造影成功对110例患者的1 382支冠状动脉节段显像(98.64%)。双源CT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9%、97.3%、90.4%和99.4%,双源CT造影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用于冠状动脉狭窄分级一致性较高(Kappa值 = 0.87,U = 58.36,P < 0.01)。双源CT造影用于> 50%狭窄的冠状动脉节段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94.7%、96.8%、83.7%、99.0%和96.5%。结论 双源CT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准确性、可靠性较高,可作为一种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无创工具。
  • 论著
    杜翔, 胡传朋, 王进, 马永忠, 徐小三, 杨春勇, 冯泽臣, 李海亮, 王建礼, 翟贺争
    中国辐射卫生. 2023, 32(5): 489-494.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3.05.003
    目的 调查医疗机构相关从业人员对GBZ/T 201.3—2014《放射治疗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 第3部分:γ射线源放射治疗机房》的了解情况以及该标准实施、应用情况并收集相关的问题和建议,为该标准的进一步修订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就该标准知晓性情况、培训情况、应用情况、修订建议等内容对全国12个省、直辖市的从事γ射线源放射治疗设备生产、使用和机房设计相关从业人员(合称医疗机构相关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收集问卷并建立专用Excel数据库,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6名相关从业人员填写了问卷。选择“了解”和“非常了解”该标准的调查对象占75.4%;参加过该标准培训的调查对象仅占42.86%;45.24%和54.76%的调查对象认为该标准“充分满足”或“基本满足”γ源设备防护检测和屏蔽设计需要;提示该标准在应用人群中评价较高,适用性较强;但同时该标准在相关从业人员中知晓情况不甚理想,培训覆盖率较低,应用频率不高。结论 该标准总体满足现阶段γ射线源放射治疗机房防护屏蔽设计需要,但仍有部分内容需要结合应用现状进行修订。
  • 论著
    陈飚, 陈春晖
    中国辐射卫生. 2023, 32(3): 281-287.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3.03.012
    放射源安全监管部门于2003年重新划分职责分工,环保部门替代卫生部门成为核安全主管部门。2006年《放射诊疗管理规定》颁布实施,由于融入了大量医疗执业监督的内容,医疗机构放射卫生监督演变成放射诊疗监督。16年来,放射、职业卫生监督以及医疗执业监督并未顺利融合,放射诊疗监督存在许多法律问题;环保、计量等相关部门对放射源、射线装置的监管内容也不断变化,导致围绕放射诊疗相关的监管要求过于复杂,加重了医疗机构负担。本文回顾了放射诊疗监管的历史沿革、法律体系变迁,分析了目前各相关监管部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改进之道。
  • 论著
    张奇, 孙浩然, 陆见霏, 寇珊珊, 佟鹏, 朱卫国, 侯长松
    中国辐射卫生. 2023, 32(6): 651-655.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3.06.010
    近年来,职业紧张已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而放射工作人员由于日常工作中接触到电离辐射,这一工作特性进一步加剧了职业紧张程度,不仅影响其身心健康,甚至可能导致发生辐射事件或事故。本文以历年来国内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紧张研究文献为依据,进行汇总、归纳和系统分析,详细梳理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紧张研究现状,探讨研究重点问题和方向,并为下一步工作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