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论著
    周舜元
    中国辐射卫生. 2002, 11(4): 193-195.
    目的 系统地掌握有关放射性豁免的原则和数据。方法 依据有关放射性豁免的现有标准和其他资料。结果 提出一些使用放射性豁免的建议。结论 必须正确理解和使用放射性豁免的建议。
  • 辐射安全/论著
    耿建华, 张锦明, 王晓涛, 陈英茂
    中国辐射卫生. 2021, 30(6): 710-719.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1.06.011
    目的177Lu-Dotatate治疗的放射防护进行全面评估,为规范约束患者出院后的行为活动及建立相关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177Lu-Dotatate治疗的放射防护从输注药物开始,按时间顺序列出患者在治疗及其后的日常活动中的各事件时间节点,对应列出事件中可能的受照人员、接触距离和接触时长;用177Lu-Dotatate说明书中的体内动力学数据估算各时间点患者体内177Lu活度;使用GBZ 120—2020中的照射剂量公式估算患者对周围人员的照射剂量。结果 对患者177Lu-Dotatate门诊或住院治疗每次用药7400 MBq,并重复4次的情况估算累积照射剂量:给出了医护人员、公众、同事、陪护人、成人家属、3~10岁儿童家属的累积照射剂量,并给出了满足国标中相关人员剂量约束值时应采取的规范约束行为。对国标要求孕妇及3岁以下家属应避免接触的情况,提出了实现此要求的条件。结论 从放射防护角度,在对177Lu-Dotatate治疗患者出院后的行为加以规范约束的前提下,无论门诊还是住院治疗都是安全可行的;若不限制约束患者出院后的活动,则对家属、公众及同事造成的照射剂量都可能会超过国家相关标准的剂量限值或约束值。
  • 党为人民谋健康的100年
    张良安
    中国辐射卫生. 2021, 30(5): 529-536.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1.05.001
    为更好促进GBZ120—2020《核医学放射防护要求》有效贯彻和实施,本文通过介绍国际原子能机构最新相关标准要求和技术规范的关键内容,对GBZ120—2020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模糊和不足的问题进行剖析,以促进国家强制性标准GBZ120—2020得到严格和有效实施,更好的提升我国职业人员、公众成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的辐射安全水平。
  • 专家解析
    杨文峰, 杨志祥, 金增强
    中国辐射卫生. 2020, 29(1): 1-6.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0.01.001
    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新制定的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及笔者的临床经验等解析了外照射急性及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为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及时处理及规范化诊治提供依据。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依据受照剂量的大小及临床表现分为Ⅰ、Ⅱ、Ⅲ、Ⅳ度,这四种程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临床经过既表现了损伤的量效关系,也体现了严重放射损伤的明显阶段性,早期通过皮肤损伤程度进行剂量估算有助于快速准确诊断、早期预测病变严重程度和决定治疗策略。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一方面是职业原因长期接触低剂量辐射所致,另一方面是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迁延形成,分度为Ⅰ、Ⅱ、Ⅲ度,仅为皮肤损伤程度分类,与所受辐射没有严格的量效关系,急性和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治疗根据损伤程度治疗有所不同,局部保守治疗以及应用修复手段的外科治疗,并且都考虑了全身治疗对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
  • 辐射与安全
    毛亚虹
    中国辐射卫生. 2015, 24(4): 381-383. https://doi.org/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5.04.024
    目的 为了正本清源,理清目前核技术利用单位及监管部门对豁免概念及其审查中相关问题处理的思路,依法行政。方法 本文从对豁免定义理解的讨论着手,对我国目前对豁免的管理方式进行了阐述,并针对豁免审评中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 对豁免对象、含放射源设备的豁免条件、豁免含源设备中放射源的管理、辐射水平检测以及对含有多种放射性核素物质的豁免这些存在问题较多的环节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结论 对规范目前放射性豁免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 综述
    周文华, 尹晶晶, 高洁, 刘欢, 王若琪, 李建国
    中国辐射卫生. 2022, 31(3): 379-385.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2.03.023
    铀是天然存在的重要放射性锕系元素,是核工业中重要的核材料。铀意外释放到环境中,经呼吸道和消化道等途径进入机体,通过血液进入全身循环,最终主要沉积在肾脏和骨骼中,造成一定的毒性。因此,高效低毒促排剂是有效减少核素污染,降低辐射损伤和化学毒性的一个重要方式。本文对铀沉积及危害、铀促排剂解毒机制和促排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提出铀促排剂研究的发展趋势。
  • 综述
    陈海燕, 杨春宇, 徐瑞, 刘玉龙, 曹毅
    中国辐射卫生. 2022, 31(1): 105-112.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2.01.019
    2021年4月,日本政府决定向海洋排放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水,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可能随着海洋环流、地下水或碳循环等作用对环境造成影响。此外,核污水排海可能会使人们面临长期低剂量污染带来的健康影响。基于此,本文将从宏观上论述核污水可能带来的全球性环境影响,从个体的角度阐述核污水可能带来的健康影响,以及可能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就此针对福岛核污水排放问题提出建议。
  • 论著
    杨宝路, 周强, 拓飞
    中国辐射卫生. 2022, 31(4): 387-391.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2.04.001
    目的 通过对职业内照射剂数的变化分析,探讨其对放射工作人员内照射剂量估算的影响。方法 选取41种核素作为研究对象,汇总其过去和新发布的职业剂量系数,通过计算其剂量系数比值分析其剂量系数变化。结果 41种核素的职业内照射剂量系数均发生了变化,其比值范围为0.1~4.5,最大变化幅度达到10倍(比值等于0.1时)。结论 建议及时修订我国涉及职业内照射剂量系数的标准,更新其职业内照射剂量系数,以便进一步完善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
  • 综述
    刘建军, 程金生, 张良安, 苏旭
    中国辐射卫生. 2008, 17(1): 106-108. https://doi.org/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8.01.066
    在世界性范围内,胸部放射诊断学在医疗照射中占大约50%的份额[1],胸部X射线影像能给临床医生提供充分的诊断信息,在可以预计的将来,这种重要作用仍将继续下去[2]
  • 辐射与健康
    樊毅
    中国辐射卫生. 2012, 21(2): 188-190. https://doi.org/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2.02.039
    目的 评价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了解长期小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的影响,为放射健康监护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卫生部《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和《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规定的检查项目,2010年对万州区及周边6县415名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了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临床检查异常人数249人,占受检放射工作人员总数的60.00%;实验室检查异203人,占受检放射工作人员总数的48.92%,其中放射性敏感项目异常检出率白细胞减少6.75%、红细胞减少0.24%、血红蛋白减少1.93%、血小板减少3.13%,其他项目异常检出率为肝功能11.81%、肾功能6.75%、尿常规17.35%;染色体畸变异常检出人数为7人,淋巴细胞微核异常检出人数为30人,异常率分别为1.69%和7.23%;不符合国家健康标准的人员占受检放射工作人员总数的10.36%。结论 导致万州区及周边6县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检查不符合国家健康标准规定的主要原因是淋巴细胞微核率升高,其次为染色体畸变率升高、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因此,必须提高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加强放射工作场所的防护和人员的健康监护管理工作。
  • 监督与管理/论著
    徐辉, 岳保荣, 尉可道, 赵锡鹏
    中国辐射卫生. 2021, 30(6): 752-756.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1.06.018
    为准确理解和应用卫生行业标准WS 519—2019《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装置质量控制检测规范》,本文介绍了标准制定的背景、依据、原则以及主要修订内容,明确了标准的适用范围和质量控制要求,并对CT质量控制检测程序进行详细解读。标准解读可指导检测机构在CT机的质量控制检测中,更加规范、科学地开展工作,更好的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和受检者的安全与健康。
  • 医疗照射/论著
    刘盼
    中国辐射卫生. 2020, 29(2): 153-156.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0.02.014
    目的 分析DR测距误差检测结果,并讨论其影响因素,从而对DR探测器成像环节进行把控。方法 按照《医用数字X射线摄影(DR)系统质量控制检测规范》(WS 521—2017)对DR测距误差检测结果进行处理,并选取同厂家DR设备横向对比、不同厂家DR设备纵向对比。结果 DR测距误差整体合格率不高,平均合格率63.6%;测距校正后合格率达100%,校正前后差异较大。结论 进一步细化检测方法,减少数据采集误差,能够有效提高测距误差合格率,同时对医用X射线影像诊断意义重大。
  • 专家解析
    刘玉龙, 马楠
    中国辐射卫生. 2021, 30(3): 386-390.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1.03.025
    氚(3H)是氢的同位素,在环境中的主要来源有天然氚和人工氚。人工氚作为一种副产物或关键燃料在人类发展核能产业中出现,其释放率远远超过天然氚。公众在环境中摄入氚的水平很低,从策略上讲氚的防护应重点关注职业照射人员。本文简要概述了氚的性质、来源、危害、防护及污染处理等,使公众及放射工作人员了解相关知识,做好个人防护。
  • 医疗照射
    王全锋, 李举跃, 陈小霞
    中国辐射卫生. 2012, 21(2): 196-196. https://doi.org/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2.02.057
    目的 了解和分析濮阳市医用常规X射线诊断设备影像质量控制现状,为提高医用常规X射线诊断设备水平和卫生行政执法监督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医用常规X射线诊断设备影像质量控制检测规范》对正在运行中的32台摄影设备和21台透视设备进行状态检测。结果 12台摄影设备影像质量控制检测不合格(37.50%)、5台透视设备像质量控制检测不合格(23.81%),其余均合格。结论 为保证医用常规X射线诊断设备影像质量控制水平、提高医用常规X射线诊断设备影像质量,必须加强对医用常规X射线诊断设备的影像质量控制的状态检测和自主稳定性检测工作,及时调试和校正医用常规X射线诊断设备的各项质量控制性能指标。
  • 剂量·防护
    杨新芳, 赵进沛, 张春霞, 李秀芹, 杨会锁, 孙鲁青
    中国辐射卫生. 2013, 22(6): 677-678. https://doi.org/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3.06.015
    目的 探讨热释光个人剂量监测中本底值与MDL值的各种影响因素,合理应用本底值和MDL值。方法 按变异系数小于5%的要求选用一种型号的LiF(Mg,Cu,P)探测器,探测器放在剂量计壳内和壳外以及放置在实验室不同位置,放置周期与服务监测的周期一致,按常规测量程序,求出本底值和MDL值。结果 探测器放置在剂量计壳内与壳外以及剂量计放置在不同位置,对本底值影响明显,而MDL值差别不大。结论 实施热释光个人剂量监测时,应依托自身剂量测量系统,测量和计算本底值和MDL值;本底剂量计应将探测器置于剂量计壳内,放置在实验室距离墙、地面尽量远的地方,避免由于建筑和装饰性材料放射水平影响本底值。
  • 综述
    杨思琦, 姚颐, 宋启斌, 郑斯豪, 高彦君, 吴彬
    中国辐射卫生. 2020, 29(4): 442-445.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0.04.030
    放射治疗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如何提高肿瘤的放射敏感性是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的一大主题。放射线可引起细胞DNA不同形式的损伤,而DNA损伤后的修复过程会导致肿瘤细胞放射敏感性下降,甚至出现放射性抵抗。多年来人们对这一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本文就DNA损伤修复机制及其对恶性肿瘤放疗敏感性的影响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医疗照射
    何盛烽, 文莉娜, 杨文
    中国辐射卫生. 2016, 25(4): 440-442. https://doi.org/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6.04.021
    目的 介绍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相关法规和标准以及质量保证(QA)的主要内容及检测方法 ,使加速器的应用质量保证工作有章可循,从而提高放射治疗的准确性和精度。方法 从国家文件中整理出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所执行的相关标准;并从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机械等中心,多叶准直器,射线和激光灯的对中校准,X射线与电子线剂量学特性,剂量刻度,楔形板及治疗附件,电子射野影像系统以及辐射防护与安全连锁等方面分析确认QA的主要内容和检测方法。结果 得出了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应符合相关的标准以及QA主要内容及检测方法。结论 作为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相关标准和QA主要内容及检测方法,对各级放射治疗单位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QA体系的建立具有现实指导作用。
  • 论著
    吴梦云, 王津晗, 李奎, 叶成, 李炜
    中国辐射卫生. 2022, 31(3): 266-272.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2.03.002
    目的 为研究医用X射线工作者肿瘤效应提供科学数据。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的方法,采集重庆市医用X射线工作者及对照组个人射线接触史、肿瘤发病情况等信息;运用SPSS 24软件计算该随访队列肿瘤发病密度,计算队列人员各种恶性肿瘤的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置信区间。结果 随访队列共934人,至调查截止共发生恶性肿瘤109例,与对照组相比,放射组肝癌和结直肠癌的RR都为3.4。修正放射组个人辐射累积剂量后,与累积剂量小于80 mGy和80~200 mGy两组相比,累积剂量大于200 mGy组实体癌的RR分别为2.05和2.1,累积剂量大于200 mGy组全癌的RR分别为1.89和2.17。结论 重庆市医用X射线工作者较对照组罹患肝癌、结直肠癌的危险度较高,且个人辐射累积剂量中高剂量组罹患实体癌和全癌的危险度更高。因此,放射工作人员在放射工作实践中应注意防护的最优化。
  • 论著
    刘文娜, 丁洪深, 赵新景
    中国辐射卫生. 2022, 31(4): 433-436.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2.04.009
    目的 对环境生物样品中碳-14测量分析方法进行优化研究,为环境生物样品中碳-14测量标准方法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通过对二氧化碳吸收法的优化研究,选用水分测定仪、元素分析仪测量生物样品的含水率、碳元素含量,简化人员操作、优化方法流程步骤,并开展方法实验室内、实验室间验证。结果 典型条件下,方法探测下限可达3 Bq/kg,实验室内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7%,实验室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4%,相对误差小于19%;样品前处理更多由仪器设备直接完成,提高了样品含水率和碳元素含量测量的精密度和准确度,降低了实验人员操作差异对测试结果的影响。结论 优化后的方法探测下限、精密度、正确度等满足生物样品中碳-14测定有关要求。
  • 卫生行业科研专项
    秦斌, 李抗, 姚竹, 张伟, 苏旭
    中国辐射卫生. 2014, 23(1): 1-4. https://doi.org/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4.01.001
    目的 为保证核和辐射事故现场医学应急救援合理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轻核与辐射事故的危害提供建议。方法 根据国内外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本课题组多年来参与核和辐射事故医学应急准备与响应相关工作的经验,开展伤员分类方法研究。结果 阐明了核和辐射事故伤员特点,初步提出了伤员分类原则、标识和方法等。结论 将在核和辐射事故中伤员科学分类和有序救援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 论著
    吴俊德, 徐乐昌, 牛洁, 张学礼
    中国辐射卫生. 2022, 31(1): 74-78,84.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2.01.014
    在天然铀纯化与转化环节中,会产生含铀低水平放射性废物。本文在介绍天然铀纯化与转化废物特征及处理基础上,回顾天然铀纯化与转化废物最小化主要策略和良好实践,分析我国天然铀纯化与转化废物最小化现存主要问题,提出相应改进措施,为天然铀纯化与转化废物最小化实施与管理提供参考。
  • 辐射监测/论著
    明鑫, 王涌鉴, 翟贺争, 杨成文, 孟慧鹏, 杨舰, 薄文柱
    中国辐射卫生. 2021, 30(6): 706-709,719.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1.06.010
    目的 利用Geant4/GATE平台建立移动式锥形束CT扫描成像模型,探究图像优化方法,提高锥形束CT图像质量。方法 基于蒙特卡罗模拟算法中的Geant4/GATE平台对移动式锥形束CT进行成像模拟,构建放射源、平板探测器及测试模体的模型,获得锥形束CT的投影数据;比较3种图像重建算法(FDK,SART和EM)对设计的数字化模体进行图像重建,并模拟出2档X射线的成像。结果 3种重建算法中FDK算法最快;SART算法重建图像质量对比度较高、伪影较低,图像质量较优;EM算法噪声最小但不同密度插件图像边界模糊。SART算法重建70 kV X射线图像散射程度较大,而140 kV X射线重建图像质量较好。结论 基于Geant4/GATE建立的移动式锥形束CT仿真平台,可以获取数字化模体的三维重建图像,为后续移动式锥形束CT图像质量优化、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辐射与安全
    孔庆军, 赵昱龙, 孙德泉, 王婧
    中国辐射卫生. 2014, 23(5): 456-458. https://doi.org/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4.05.034
    目的 建立简单合理的物项安全分级,以提高设施的安全性,减少营运单位和设计单位的工作量,并为核安全审评工作提供审评依据。方法 在调研国内外核燃料循环设施物项安全分级现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归纳。结果 通过分析,明确了当前我国核燃料循环设施的物项安全分级存在问题,就如何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结论 为进一步提高核燃料循环设施安全性,有必要制订相应的安全分级标准。
  • 综述
    王萍, 范莉, 田梅
    中国辐射卫生. 2022, 31(4): 524-529.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2.04.027
    皮肤是人体受到电离辐射时最先接触的器官,因其基底细胞层及毛细血管对射线很敏感,所以放射性皮肤损伤十分常见,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常与表皮和真皮中的细胞改变和炎症有关,而皮肤的晚期损伤主要与辐射对血管影响有关。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出现红斑、干性脱屑、湿性脱屑、溃疡,严重程度与射线种类、剂量等相关。目前,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潜在发生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辐射损伤后还未建立治疗的金标准,已知的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机制大致可分为3个途径:活性氧大量增加引发的氧化应激损伤、细胞因子被转录激活后引发的炎症、骨髓源性细胞引起的免疫反应。本文综述了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机制的3大途径,为进一步研究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机制以及预防治疗提供参考。
  • 卫生标准跟踪评价/论著
    胡传朋, 黄伟旭, 翟贺争, 李海亮, 张磊, 贾陈志, 程晓军
    中国辐射卫生. 2020, 29(2): 138-141.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0.02.010
    目的 了解《X、γ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质量控制检测规范》(WS 582—2017)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及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评价,为进一步完善该标准提出合理化建议。方法 采用问卷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标准进行追踪评价,对回收的调查表进行审核并补正标号,采用Excel办公软件录入数据,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使用标准单位均知晓标准的发布。技术服务机构和生产厂家培训率为71.9%和85.7%,监督机构和医疗机构分别为33.3%和43.5%。技术服务机构和生产厂家对标准内容熟悉率为71.7%、68.1%,监督机构和医疗机构对标准内容熟悉率为18.5%、54.8%。调查对象均对标准X刀章节掌握不够。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认为标准检测方法可操作性、实用性一般。结论 使用人员对标准的协调性认可度较高,对标准的实用性和检测方法的可操作性认可度一般,宣传、培训力度有待提高,部分检测指标及方法需要实例及说明。
  • 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
    拓飞, 周强, 孙全富
    中国辐射卫生. 2020, 29(5): 447-452.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0.05.001
    食品中放射性核素监测数据是进行公共卫生风险评估的宝贵数据来源,2012年至今,我国食品中放射性物质监测工作一直在不断推进。持续监测可以提高预警和控制能力,为正常状态和紧急情况后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综述了我国现行的环境和食品中放射性测量标准,介绍了我国食品中放射性物质监测的现状,探讨了食品放射性物质监测工作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对食品放射性物质监测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展望进行了总结,期待为今后的研究方向提供科学的指导。
  • 综述
    王自路, 王伟, 拓飞, 张明, 梁珺成, 周强
    中国辐射卫生. 2019, 28(6): 730-733.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19.06.035
    核爆炸试验和核电站的工作过程中都会产生放射性惰性气体,无论是研究核电站排出放射废气对环境的影响,还是监测核禁试或核应急事故,都需要对其产生的放射性惰性气体进行监测。本文分析了我国放射性惰性气体(Kr、Xe)监测现状,并对其计量溯源状况进行了总结,旨在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为完善放射性惰性气体监测体系做出建议。
  • 职业卫生/论著
    罗雷
    中国辐射卫生. 2017, 26(5): 588-590.
    目的 分析X射线对防护门屏蔽影响。方法 依据GBZ/T 250-2014中推荐公式,计算得到一次散射和二次散射对门缝外的剂量贡献值。结果 一次散射线对防护门门缝外剂量影响较大,二次散射线对门缝外的剂量存在一定影响,但在限值范围内。结论 到达门缝外的散射线经过散射的次数越多,影响越小。一定条件下,主射线经过二次散射后到达防护门门缝外的剂量即能满足标准限值的要求。
  • 论著
    嵇志刚, 李天来, 徐艺, 郁会莲, 赵显锋, 王瑶, 王武斌, 田彦鹏
    中国辐射卫生. 2022, 31(5): 558-563.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2.05.006
    目的 了解陕西省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基本情况,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我省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能力建设。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查阅文献的方式调查分析陕西省辖区内注册的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结果 陕西省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共20家,其中国营7家,私营13家;机构中疾控机构3家;机构中同时获得放射防护评价、放射卫生防护及个人剂量检测资质的15家;机构放射工作人员数共237人,其中< 35岁占比48.5%、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68.8%、中级及以上占比54.4%、放射防护相关专业占比26.5%、参加国家及省级培训占比79.3%;机构共配备检测设备309台件,其中放射诊断性能检测设备占比最多为52.4%。结论 陕西省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服务范围和能力可满足我省目前需求,但机构从人员、设备、服务质量方面需要改善,需加强对机构质量控制,规范全省服务行为。
  • 综述
    党旭红, 左雅慧, 王仲文
    中国辐射卫生. 2019, 28(6): 725-729.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19.06.034
    与高剂量电离辐射相比,人类更容易暴露在低水平电离辐射环境下。辐射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表明,低剂量/低剂量率电离辐射可诱发癌症,以及先天异常、心脑血管疾病、白内障等非癌疾病;此外,低剂量/低剂量率辐射亦可激发有益的健康效应。本文就低剂量/低剂量率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健康影响进行简要的回顾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