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放射生物学/论著
    黄蓉蓉, 周艳, 郭玲, 刘力源, 薛一哲, 来盼盼, 荆云涛, 徐惠, 张钦凤, 丁桂荣
    中国辐射卫生. 2021, 30(3): 247-252.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1.03.001
    目的 探讨X射线对小鼠小胶质BV-2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BV-2细胞随机分为假照射组(Sham)和10 Gy照射组,后者给予X射线单次照射,剂量为1.28 Gy/min,照射时间7 min 49 s。于照射后1、3、6、24 h和48 h,光镜下观察并分析BV-2细胞活化率;HE染色及Iba-1免疫荧光染色观察BV-2细胞形态;ELISA检测BV-2细胞培养液上清中M1型活化标志物TNF-α、IL-1β和M2型活化标志物TGF-β1水平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BV-2细胞M1型(CD86、iNOS)和M2型(CD206)极化相关蛋白水平变化。结果 形态学结果显示,10 Gy X射线照射后细胞出现胞体变大、突起变粗变短,呈“阿米巴”样改变。与Sham组相比,10 Gy照射后3 h BV-2细胞活化率即明显升高,并在照后6 h达到高峰,48 h开始恢复;ELISA结果显示,TNF-α和TGF-β1水平在照后48 h时均明显升高;IL-1β水平在照后3~6 h出现一过性降低趋势,在照后24 h开始增高,至照后48 h达到高峰;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CD86蛋白水平在照后各时间点无显著变化,iNOS蛋白表达水平在照后1、6、24 h和48 h显著增高;CD206在照后3 h出现先降低后升高交替波动性变化。结论 10 Gy X射线单次照射可诱导离体培养的BV-2细胞激活,其极化类型随照后时间的不同而变化。
  • 辐射环境/论著
    徐茗荟, 孙亚敏, 王晓芬, 王蕾
    中国辐射卫生. 2020, 29(5): 555-558,566.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0.05.027
    目的 以国家辐射监测网监测数据为基础,从空气吸收剂量率、空气、水、土壤等方面对2011—2015年全国环境天然辐射水平进行分析和总结。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整理、归类和总结了2011—2015年我国空气、水和土壤中的天然辐射水平监测数据。结果 2011—2015年,自动站空气吸收剂量率年均值范围为88~92 nGy/h,累积剂量测得的空气吸收剂量率年均值范围为97~99 nGy/h,空气、水和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均在日常涨落范围内。结论 自动站连续空气吸收剂量率、地级及以上城市累积剂量测得的空气吸收剂量率处于当地天然本底涨落范围内,气溶胶和沉降物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处于本底水平,江河水、湖(库)水、海水及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在日常涨落范围内,且与1983—1990年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结果处于同一水平。
  • 辐射剂量与防护/论著
    马文娟, 洪哲, 潘玉婷
    中国辐射卫生. 2018, 27(1): 1-4. https://doi.org/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8.01.001
    目的 研究不同运输方案下将乏燃料从广东运至西北地区的辐射影响。方法 使用CRAMTRA 1.0程序,分别对不同运输方案下的乏燃料运输所致代表性公众和工作人员的辐射剂量进行了计算。结果 每吨乏燃料外运致公众集体有效剂量,长途道路运输的辐射影响最大(1.65×10-3人·Sv/t),道路-海洋-铁路联运方案的辐射影响最小(2.63×10-4人·Sv/t),道路-铁路联运方案的辐射影响居中(4.51×10-4人·Sv/t)。长途道路运输方案,对工作人员造成的职业照射的集体有效剂量(6.00×10-1人·Sv/t)要明显高于道路-铁路联运(7.93×10-2人·Sv/t)和道路-海洋-铁路联运(1.05×10-1人·Sv/t)方案。结论 道路-海洋-铁路联运的辐射剂量影响相对较小。
  • 辐射与安全
    胡艳敏, 戴正, 张峰, 芦丽嫦, 钟鹏飞, 胡丹标
    中国辐射卫生. 2014, 23(4): 358-360. https://doi.org/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4.04.029
    核能发电具有低能耗,轻污染等优点,但公众普遍对核辐射和核电站建设存有恐惧心理。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核事故本身造成的巨大社会心理冲击,没有及时得到有效的心理干预;核电发展和核事故发生时信息不透明;公众对核与辐射的知识缺乏了解。针对这些原因应加强对核辐射的科普宣教;做到信息公开透明,不隐瞒;从严格选址、提高核电技术、加强安全管理等方面提高核电站的安全性;增强核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做好灾后的心理干预,帮助公众及早走出核恐慌。
  • 论 著
    严鹏, 侯静, 李平, 陈蕊蕊, 李妍
    中国辐射卫生. 2024, 33(5): 491-498, 548.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4.05.001

    目的: 研究钴60γ射线(60Co-γ)辐射对烟肼酰胺结构的影响,对比辐照产物的抗炎活性,并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 烟肼酰胺在50 kGy剂量下进行60Co-γ辐照后,得到5种已知化合物(2-6),并分别作用于RAW 264.7 细胞(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采用CCK-8检测 RAW 264.7 细胞活力;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Griess 法测定细胞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列腺素 E2(PGE2)分泌及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采用DCFH-DA 荧光探针检测活性氧(ROS)生成;采用 Western blot 检测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环氧化酶(COX-2)、核转录因子(NF-κB)、IκB蛋白表达水平的情况。结果: 烟肼酰胺辐照后得到的产物对RAW264.7细胞活力均无明显影响(P > 0.05),但表现出很强的抗炎作用(P < 0.01)。与辐照前烟肼酰胺相比,化合物(2、3、4、6)显著降低了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中NO含量(P < 0.01),其中化合物4作用最为显著;同时化合物4显著降低了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中IL-6、TNF-α、PGE2、ROS的含量(P < 0.05), iNOS、COX-2、NF-κB、IκB蛋白表达量降低(P < 0.05)。结论: 烟肼酰胺经60Co-γ辐照后,其化学结构改变,其产物化合物4具有较强的抗炎活性,其作用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激活,进而减少炎症因子释放有关。辐射技术为天然产物分子结构和生理特性的改变可提供新的见解。

  • 论著
    孟庆勇, 徐美奕, 高莉莉
    中国辐射卫生. 2005, 14(4): 258-259. https://doi.org/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5.04.011
    目的 以小鼠胸腺细胞和脾细胞周期进程变化为指标,观察低剂量辐射生物效应的机制。方法 小鼠接受低剂量γ射线作用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胸腺细胞和脾细胞DNA含量的变化。结果 50~250 mGy照射组小鼠G0/G1期胸腺细胞百分率明显低于假照射组,50mGy和100 mGy照射组小鼠S期胸腺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假照射组,说明低剂量γ射线具有促进胸腺细胞由G0/G1期向S期过度的作用。50~250 mGy照射组小鼠(G2+M)期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假照射组,说明50~250 mGy γ射线可以引起小鼠胸腺细胞G2期阻滞。10~250 mGy照射组小鼠胸腺G0/G1期脾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假照射组,而10 mGy、75 mGy和250 mGy照射组脾S期细胞百分率明显低于假照射组,说明低剂量γ射线不仅对脾细胞G0/G1期有阻滞作用,而且能够抑制S期脾细胞的DNA合成。结论 低剂量γ射线对小鼠胸腺细胞和脾细胞DNA合成分别具有刺激和抑制作用。
  • 诊断·治疗
    张立新
    中国辐射卫生. 2011, 20(1): 107-109. https://doi.org/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1.01.054
    目的 评估MSCT-3D诊断临床肠梗阻价值。方法 按临床手术结果,将114例肠梗阻分为肠道肿瘤、粘连、腹内外疝、套叠、肠切开粪石及蛔虫清除、肠扭转、炎症及缺血和先天肠道畸形共8组。回顾性分析其MSCT表现,评估MSCT-3D对其诊断价值。结果 参比临床肠梗阻手术结果,MSCT诊断87例(76.3%),MSCT-3D确诊103例(90.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肠肿瘤、套叠和腹内外疝组,MSCT/MSCT-3D未见漏诊。肠梗阻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征象明显。结论 MSCT-3D较MSCT获得肠梗阻影像信息显著。
  • 卫生管理
    刘德明, 刘怡刚, 李长虹
    中国辐射卫生. 2004, 13(1): 19-20. https://doi.org/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4.01.009
    目的 通过对CT拥有量与使用情况的调查,找出CT机配置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方法 相关资料来源于四川省卫生厅汇总和对CT机临床照片的评估结果,以及对各CT机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 四川省CT机区域配置不均,主要集中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CT机临床照片质量欠佳;操作人员技术水平急待提高。结论 优化CT机的区域配置,加快二手机的更新,提高操作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以提高CT临床片质量。
  • 诊断与治疗/论著
    林锋, 曾自力, 覃树付, 刘金娥, 谭勇
    中国辐射卫生. 2019, 28(2): 201-205.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19.02.024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照射野数治疗计划的计划靶区、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及危及器官的剂量学特点、治疗时间及治疗费用方面的因素,探讨直肠癌术后调强放疗理想的治疗计划模式。方法 统一规定直肠癌术后调强放疗的临床靶区,设定计划靶区为临床靶区的外扩边界在X、Y和Z三个方分别为5、4、3 mm。应用治疗计划系统对不同照射野数5、7、9个照射野治疗计划的靶区剂量分布特点,机器跳数以及小肠、膀胱、双侧股骨头受照射体积、剂量进行比较。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7、9个照射野治疗计划皆能满足临床剂量求。三种治疗计划中7个野、9个野在计划靶区剂量分布、剂量均匀性和适形度方面优于5个野,但从治疗时间实施治疗效率上看,5个野最短,7个野优于9个野。在对小肠保护方面,7个野、9个野优于5个野;膀胱保护方面,9个野优于7个野和5个野;在股骨头方面,5个野优于7个和9个照射野。结论 综合计划靶区剂量分布、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的保护、治疗时间及治疗费用四方面因素,建议在直肠癌术后调强放疗临床工作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与侧重点,选择合适的照射野数。
  • 论 著
    石梦蝶, 闵之藤, 刘华牛, 石斌, 刘俊玲
    中国辐射卫生. 2024, 33(5): 505-509.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4.05.003

    目的: 调查武汉市地铁氡浓度水平和变化趋势,为确保公众辐射安全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采用典型抽样法,抽取武汉市地铁2号线、3号线、7号线中共计18个站点对其空气中的氡进行测量和评价。借助RAD7电子测氡仪,用连续测氡法对地铁站内的站台、站厅的氡浓度进行测量调查。统计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 武汉市地铁运行期间氡浓度范围为8.8~16.2 Bq/m3,均值为11.5 Bq/m3,远低于我国《公共地下建筑及地热水应用中氡的放射防护要求》WS/T 668—2019的限值要求,站台和站厅氡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081,P > 0.05),各线路氡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338,P > 0.05);整体上氡浓度夏季低于冬季,不同月份的氡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1.280,P > 0.05)。结论: 结果显示武汉市内地铁氡浓度属于低剂量辐射范围,不存在较大的氡暴露健康风险。

  • 论 著
    叶婷婷, 张岭, 刘胜萍
    中国辐射卫生. 2024, 33(5): 523-529.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4.05.006

    目的: 分析合肥市医用辐射资源配置基本情况,为卫生行政部门在放射诊疗资源发展计划、相关政策方面提供依据。方法: 依托2022年合肥市放射卫生监测项目,使用放射诊疗机构基本情况调查表,对各级放射诊疗机构放射诊疗设备的类型及数量,放射工作人员数量以及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等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合肥市共有各级放射诊疗机构 426家,放射工作人员 3345人,放射诊疗设备 1069台。全市22家三级放射诊疗机构仅占全部放射诊疗机构数量的5.16%,放射工作人员共2511人,占放射工作人员总数的75.07%;一级及未定级放射诊疗机构共计336家,放射工作人员总数仅为404人,占放射工作人员比例为12.08%。三级医院每台放射诊疗配备的放射工作人员数为6.20人/台,二级医院2.06人/台,一级及未定级医院1.23人/台,三级医院每台设备配置的人员数量显著高于二级医院和级及未定级医院。总体分析看配备的各类放射防护用品数量基本能够满足开展放射诊疗工作的需要。结论: 由本次调查可以发现合肥市整体放射诊疗资源配置较为丰富,但全市医用辐射资源配置存在不同等级诊疗机构和区县分布不均两个特点。因此建议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调整医用辐射资源及大型医疗设备的配置政策,科学配备放射诊疗设备。

  • 论著
    李炜, 杨云福, 翟贺争, 罗行行, 张丽龙, 文湘闽, 马永忠, 杨春勇
    中国辐射卫生. 2024, 33(4): 398-403.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4.04.008
    目的 了解和评估放射诊疗机构相关人员对职业卫生标准《放射治疗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 第1部分:一般原则》GBZ/T 201.1-2007的实施情况,为修订该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卫生标准跟踪评价工作指南》WS/T 536—2017和标准评估实施方案,采用线上调查方式,对国内18个省份146家放射诊疗机构212名相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建立调查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收集调查问卷215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212份。有77.8%的放射诊疗机构相关人员认为该标准的运用具有普遍性,有96.2%的放射诊疗机构相关人员认为该标准能够满足工作需要,有63.7%的放射诊疗机构相关人员参加过该标准的相关培训,有74.1%的放射诊疗机构相关人员每年使用该标准 1 次及以上,有10.8%的放射诊疗机构相关人员认为该标准“需要修订”。 结论 放射诊疗机构相关人员对该标准的基本情况和内容知晓率较高,但对标准内容的理解和应用程度有待提升,建议有关单位进一步加强标准的宣贯和培训,结合实际情况修订标准部分内容,提升放射诊疗机构相关人员对标准的应用能力。
  • 论 著
    苏雪松, 张锦明, 耿建华, 陈英茂, 李高峰, 王雪鹃
    中国辐射卫生. 2024, 33(5): 510-516.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4.05.004

    目的: 研究在177Lu-DOTATATE治疗过程中,治疗场所的放射性空气污染、表面污染、周围剂量当量率以及受照人员的照射剂量。方法: 选取某综合医院核医学科177Lu-DOTATATE治疗病房,在4名患者治疗前后分别对病房内气体和表面污染情况进行采样。在开始177Lu-DOTATATE治疗后测量4名患者周围剂量当量率,测量位置分别为距离患者躯干中部右外侧0.1、0.3、0.5 m以及1~4 m(间隔0.5 m)处,测量时间点分别为给药中 5、15、30 min、给药后0~4 h(间隔1 h)以及24和48 h。计算受照人员在各个时间段内与患者保持不同距离的接触受到的照射剂量。结果: 4名患者在177Lu -DOTATATE给药中与给药后的放射性气溶胶检测结果均与给药前相近。除2号患者外,其他患者的测量位置均未测量到表面污染。在177Lu -DOTATATE给药过程中,周围剂量当量率随药物注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药物注射完成后1 h内周围辐射剂量明显降低。给药结束时刻距离患者1 m处4名患者平均周围剂量当量率为42.931 μSv/h。在给药开始至给药后4 h内,受照人员与患者始终保持1 m接触受到的总照射剂量为167.64 μSv。结论: 177Lu-DOTATATE治疗不会对空气造成放射性污染,应在治疗开始前做好针对潜在表面放射性污染的应对措施。在治疗过程中陪护人员与医护人员受到的照射剂量均小于照射剂量约束值,应采取相应措施尽可能降低医护人员的照射剂量。

  • 辐射剂量与防护/论著
    李小亮, 赵锡鹏, 赵玉倩, 朱卫国, 黄志标, 陈池宋, 雷淑洁, 孙全富
    中国辐射卫生. 2018, 27(5): 427-429.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18.05.001
    目的 调查阳江高本底地区和对照地区地表γ辐射水平。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选择阳江高本底地区112所房屋,恩平对照地区147所房屋,使用便携式X、γ剂量率仪(FH40G+FHZ672E-10)测量屋内和门口的γ辐射水平,同时测量选定管区的室外γ辐射水平。结果 高本底地区室内外γ辐射水平分别为(0.36±0.06)μSv/h和(0.16±0.06)μSv/h,对照地区分别为(0.13±0.05)μSv/h和(0.09±0.03)μSv/h,高本底地区室内外γ辐射水平约为对照地区的3倍和2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高本底地区新房屋室内γ辐射水平为(0.34±0.05)μSv/h,低于老房屋室内γ辐射水平(0.38±0.05)μSv/h;对照地区的新房屋室内γ辐射水平为(0.18±0.02)μSv/h,高于老房屋室内γ辐射水平(0.09±0.03)μSv/h,两者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阳江高本底地区γ辐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地区,但两地区差异较上世纪有所减小。
  • 论著
    杨艳艳, 朱晨笛, 周春莲, 陈惠清
    中国辐射卫生. 2022, 31(6): 698-703.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2.06.010
    目的 分析2018—2020年北京某三甲综合医院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为保障工作人员健康和医院放射防护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北京市某医院321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收集2018—2020年介入工作类型、岗位、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等信息,用SPSS 22.0对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8—2020年每年有效监测率分别为78.82%、81.65%和96.85%,呈上升趋势(χ2趋势 = 16.134,P < 0.001);人均年剂量当量分别为0.142 mSv、0.142 mSv和0.265 mSv,2020年人均年有效剂量高于2018年(H = 24.562,P < 0.001)和2019年(H = 39.378,P < 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20年人均年有效剂量介入临床医生组 > 介入护理人员 > 技师组(H = 10.699、6.562,P < 0.01);2020年心内科介入医生个人年剂量监测结果高于综合介入、神经介入、血管外科3个科室(H = 35.530、37.614、35.496,P < 0.001)。结论 2018—2020年各年度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实际监测人数逐年增加,有效监测率不断上升,外照射个人剂量处于较低水平,总体满足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应进一步加强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培训,提高辐射防护意识。
  • 诊断与治疗/论著
    黄甜, 洪文明, 季丽华, 朱国强, 樊勇
    中国辐射卫生. 2017, 26(6): 723-725,729.
    目的 观察临床上误诊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的甲状腺良性小结节(直径 ≤ 10 mm)超声声像图和病理表现,分析误诊原因,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8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张家港市中医医院超声检查误诊为PTMC的甲状腺良性小结节共29例患者(31个结节),对其术前超声及术后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超声检查误诊的31个甲状腺良性小结节中,术前超声声像图主要表现为实性结节(28个)、边界模糊(13个)、形态不规则(10个)、极低回声(16个)、结节纵横比 ≥ 1(12个)及钙化(12个)。术后病理诊断主要为结节性甲状腺肿(21个)、腺瘤伴纤维化(5个)、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4个)和亚急性肉芽肿性甲状腺炎(1个),病理学特征主要表现为广泛纤维组织增生伴玻璃样变性(25个)、淋巴细胞浸润和滤泡上皮嗜酸性变(11个)、钙化(8个)、浓缩胶质(4个)、炎性细胞浸润(2个)及陈旧性出血(1个)。结论 甲状腺良性小结节在超声检查时易误诊为PTMC,临床应结合病理学及其他检查方法进行综合诊断。
  • 监督与管理/论著
    邓晓钦, 李春阳, 杨永钦, 陈立, 王洋洋
    中国辐射卫生. 2021, 30(2): 205-208,219.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1.02.018
    本文概述了四川省核技术利用及辐射安全监管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对全省辐射安全监管中存在的能力不足、手段单一及辐射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不够等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进一步提升全省辐射安全监管能力提供参考。
  • 论 著
    林怀英, 王战勇, 邓飞, 陈玉娟, 吴依妮
    中国辐射卫生. 2024, 33(5): 517-522.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4.05.005

    目的: 根据广东省Y-90树脂微球治疗场所调查和检测现状,对Y-90树脂微球治疗辐射防护和管理进行研究,为下一步Y-90治疗辐射管理工作提供技术参考和依据。方法: 收集国内外Y-90树脂微球治疗技术资料,对广东省部分Y-90树脂微球治疗情况进行调查。对已开展Y-90树脂微球治疗的3家医院辐射工作场所进行辐射水平检测,使用环境X-γ剂量率仪进行辐射剂量当量率检测,使用α、β表面污染测量仪进行放射性表面污染检测,同时采集2名患者术后24 h内尿液样品,使用低本底α、β测量仪进行总放射性分析。结果: 在进行Y-90树脂微球治疗过程中,3家医院DSA机房周围剂量当量率在0.15~0.26 μSv/h之间,留观病房周围剂量当量率在0.17~0.69 μSv/h之间;工作场所控制区β放射性表面污染测量值在<0.07~18.7 Bq/cm2之间,监督区β放射性表面污染测量值均小于0.07 Bq/cm2。2名患者术后24 h内尿液总β放射性约占Y-90输注量的0.0010%~0.0013%。结论: 3家医院Y-90树脂微球治疗场所各测量点辐射水平均低于国家标准限值,广东省3家医院Y-90树脂微球治疗场所辐射防护和管理处于较好水平。

  • 辐射剂量与防护/论著
    陈岩, 张圆圆, 张伟佳, 周静, 师振祥, 刘永
    中国辐射卫生. 2018, 27(1): 5-8. https://doi.org/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8.01.002
    目的 掌握介入、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水平,评价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效果,为放射卫生防护与监督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GBZ 207-2008《外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验规范》、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的要求,对铅衣内、外热释光个人剂量计(TLD)的受照剂量进行监测。结果 2015年累计监测放射工作者324名,其中介入人员287人,核医学人员37人。不同级别医院(三甲、三级(未定等)、二甲)工作人员铅衣内人均年剂量当量中位值分别为0.9 mSv、1.14 mSv和0.86 mSv;铅衣外分别为1.96 mSv、5.86 mSv和1.37 mSv。各级医院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各级医院工作人员铅衣内、外差别也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次调查的324名介入、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年剂量水平,均在国家标准限值内;但铅衣内外、不同级别医院以及不同工种之间个人剂量受照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降低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在放射防护实践中应加强重点工种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与防护。
  • 医疗照射/论著
    张庆召, 梁婧, 朱卫国, 张震, 侯长松
    中国辐射卫生. 2020, 29(4): 345-347. https://doi.org/10.13491/j.issn.1004-714X.2020.04.006
    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核医学科诊疗患者行为学特征及辐射认知状况,为减少公众不必要的照射提供帮助。方法 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调查245名核医学科诊疗患者使用放射性药物后出行方式、住宿、就餐等行为模式以及对辐射的认知等。结果 调查显示,患者中有57.14%在检查后离开医院;检查后离开医院的患者有61.14%采用公共交通方式;28.57%的患者在大众餐馆就餐;有13.06%表示对核医学诊疗注意事项一无所知。结论 患者使用药物后对周围人群的照射不容忽视,应加强核医学科诊疗患者辐射防护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