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某地区206家医疗机构2024年个人剂量监测异常结果,并提出改进建议。方法: 对于监测结果大于调查水平的人员进行大剂量核查,对核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某地区206家医疗机构2024年个人剂量监测结果中,异常结果占比为1.04%,一、二、三级医疗机构异常结果占全部异常结果的比例分别为12.22%、3.33%、84.45%;导致异常结果的原因中,个人剂量计曾经被留置于放射工作场所和铅围裙内、外剂量计混淆佩戴占比分别为52.53%和20.20%;异常监测结果的职业类别中,介入放射学和诊断放射学占比分别为73.34%和24.44%;对剂量值范围进行统计分析,剂量值在1.25~2.0 mSv和2.0~5.0 mSv的占比分别为42.22%和33.33%;对异常监测结果的处理中,赋予名义剂量出具报告和按照检测结果出具报告占比分别为88.89%和11.11%;在连续出现异常结果的医疗机构中,一、二、三级医疗机构占比分别为15.39%、7.69%、76.92%。结论: 医院的级别与工种,医院对于放射防护管理工作的重视度,以及放射工作人员对于个人剂量监测工作的重视度和依从性等因素都是个人剂量监测中出现异常剂量的可能原因。建议用人单位加强对本单位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培训,规范佩戴和存放剂量计,逐步提高个人剂量监测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目的: 调查上海市核医学诊疗机构基本情况,了解上海市核医学发展水平和分布特点,掌握上海市核医学发展现状。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及现场核验、调取信息系统档案多种形式,对全市核医学科工作人员、设备、工作人员个人照射水平等开展调查。结果: 截至2023年12月,上海市开展核医学放射诊疗单位48家,其中三级医院32家,占比66.7%,开展131I治疗的医院24家,占50%,开展131I治疗甲状腺癌症9家,占18.8%。全市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681名,外照射人均年有效剂量0.54 mSv。全市核医学设备137台,其中主要设备SPECT/CT(含SPECT)56台,PET/CT(含PET)42 台,PET/MRI 8台,甲状腺功能仪25台,回旋加速器6台。2023年上海市核素总使用量1.2 × 108 MBq,其中18F 3.4 × 107 MBq,99mTc 7.4 × 107 MBq, 131I 1.2 × 107 MBq。全年核素诊疗
目的: 了解枣庄市宠物诊疗机构X射线诊断设备使用与放射防护管理现状。方法: 对枣庄市辖区内29家宠物诊疗机构X射线诊断设备使用和放射卫生管理情况进行调查,并填写调查表。结果: X射线诊断设备使用率65.52%,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率21.05%,工作场所年度放射防护检测率47.37%,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21.05%,个人防护用品配备达标率36.84%;职业健康检查率84%,个人剂量监测率60%,放射防护法规知识培训率48%。结论: 枣庄市宠物诊疗机构X射线诊断设备配置使用率较高,部分机构和人员的放射安全防护意识不够强,职业病防护措施落实不到位,应加强放射防护管理。
目的: 调查医疗机构地下工作场所中氡浓度所致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为地下场所室内氡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典型抽样法,在湖南、江西、贵州、湖北、四川等5个省份,每省抽取5~30家医疗机构作为调查对象,共抽取66家医疗机构66个监测点,使用CR-39固体核径迹探测器累积测量地下工作场所室内氡浓度,根据《室内氡及其子体控制要求》(GB/T 16146—2015)的方法估算其对放射工作人员的辐射剂量。对不同省份室内氡浓度差异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 所调查66家医疗机构地下工作场所室内氡浓度平均值为69.8 Bq/m3,最高为147.6 Bq/m3,其中四川、贵州、湖北、江西、湖南医疗机构地下工作场所室内氡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72.1 Bq/m3、83.2 Bq/m3、66.6 Bq/m3、88.4 Bq/m3、61.5 Bq/m3,地下工作场所中氡浓度所致放射工作人员的年有效剂量0.57~0.83 mSv,均值为0.69 mSv。不同省份之间的氡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 所监测医疗机构地下工作场所室内氡浓度和人员受照剂量满足国家标准控制要求,但仍需持续监测并采取必要的室内氡防控措施。
目的: 系统评估聊城市动物诊疗机构放射防护现状,识别管理薄弱环节,为规范动物放射诊疗行为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普查设计,通过标准化问卷收集放射防护管理、职业健康及诊疗行为数据;于2024年对聊城市全部47家配置放射诊疗设备的机构开展横断面研究。结果: 47家机构均配置X射线摄片机(无CT设备),23.4%使用医用设备(含5台二手机)。所有机构均未执行“三同时”制度,12.8%未建立防护档案,21.3%未申报职业病危害。动物医院与动物诊所比较,放射工作人员参加防护培训的比例(100% vs. 50.0%)、个人剂量监测率(92.3% vs. 55.3%)及职业健康检查率(100% vs. 39.5%),动物医院显著优于动物诊所(均P < 0.05)。87.2%的机构存在宠物主人滞留机房现象(仅68.1%佩戴防护用品),所有机构均存在保定人员肢体受照射情况。工作人员放射防护相关知识缺乏。防护检测虽全部达标,但医用设备辐射值中位数(0.48 μSv/h)显著高于动物专用设备(0.15 μSv/h)。结论: 聊城市动物诊疗机构呈现“医院优于诊所”的现象,突出问题表现为二手设备合规性风险、非职业人员暴露及防护认知不足。建议强化设备来源监管、推广动物专用保定装置、规范宠物主人滞留机房程序并开展定向培训。
目的: 掌握不同等级和地市医疗机构放射诊疗资源的分布数据并了解资源配置状况,为优化省内放射诊疗资源配置提供政策制定依据和建议,同时为相关研究提供数据和参考。方法: 对湖南省放射诊疗机构开展基本情况问卷调查,并利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审查、分析和统计,掌握湖南省放射诊疗资源配置情况。结果: 截至2022年,放射诊疗机构
目的: 了解太原市辖区内放射诊疗资源及其应用现状,为优化资源配置,规范诊疗行为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采用普查的方法,使用统一的调查表对太原市放射诊疗机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结合2023年末太原市常住人口数据计算放射诊疗资源的数量及应用频度。结果: 太原市共有放射诊疗机构562家,放射工作人员
目的: 探究冠心病患者中医证素分布与冠脉造影结果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2024年1月—2025年1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冠脉造影检查,分析冠心病患者的中医证素分布情况;比较不同病变支数的中医证素分布差异;比较不同中医证素患者的Gensini评分差异;采用Spearman分析法分析冠脉病变支数、Gensini评分与中医证素的相关性。结果: 单支病变的心、血瘀、气虚等证素占比低于三支病变(P < 0.05),双支病变的血瘀、气虚等证素占比低于三支病变(P < 0.05);存在心、血瘀、阳虚等证素的患者Gensini评分明显偏高,存在气滞的患者Gensini评分明显偏低(P < 0.05);Spearman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支数与心、血瘀、气虚等证素呈正相关性(P < 0.05),与其余证素无明显相关性(P > 0.05);Gensini评分与心、血瘀、气虚、阳虚等证素呈正相关性,与气滞呈负相关性(P < 0.05),与其余证素无明显相关性(P > 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的中医证素分布以心、肝为病位核心,血瘀、痰浊、气虚为主要病性,体现了“本虚标实”的病机,且心、血瘀、气虚等证素与冠脉造影结果密切相关,可为临床中冠心病的评估提供参考。
目的: 通过肺腺癌A549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实验,研究藏红花酸对肺腺癌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将40只构建的肺腺癌荷瘤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藏红花酸组、放疗组、藏红花酸联合放疗组4组,给予相应的干预处理。14 d处理完成后处死所有小鼠并剥离肿瘤组织,测量每组肿瘤组织瘤重并计算抑瘤率;流式细胞术分析肿瘤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RT-qPCR法检测移植瘤中缺氧诱导因子(HIF-1α)、B细胞淋巴瘤(BCL-2)基因的表达情况并比较。结果: 藏红花酸联合放疗组小鼠的平均瘤重明显低于单纯放疗组(P < 0.05),抑瘤率为34.07%。与单纯放疗组相比,藏红花酸联合放疗组小鼠平均肿瘤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 < 0.05)。藏红花酸联合放疗组的HIF-1α表达显著低于单纯放疗组(P = 0.001)。藏红花酸联合放疗组BCL-2表达低于单纯放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894)。藏红花酸联合放疗组的HIF-1α mRNA、BCL-2 mRNA表达均显著低于单纯放疗组(P < 0.05)。结论: 联合使用藏红花酸显著增强了放射治疗对肺腺癌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提高了放射治疗的抑瘤率,可能是通过改善放射治疗造成的HIF-1α基因高表达状态进而改善放疗导致的肿瘤组织的缺氧状况和抑制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进而增强了放疗导致的肺腺癌细胞凋亡这两种途径实现的。
目的: 建立本机构介入诊断与治疗典型值,以此为工具评估患者医疗暴露剂量,并进行放射防护措施优化。方法: 2023年6月—12月,采集593台成人心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的信息,包括手术类型、设备型号、空气比释动能-面积乘积(KAP), 入射参考点空气比释动能(Ka,r)和透视时间(FT)、曝光模式。结果: 2023年度本机构的心血管介入诊断的典型值为27.5 Gy·cm2;心血管介入治疗的典型值为70.0 Gy·cm2。介入治疗手术的透视时间、KAP值、Ka,r值均显著高于介入诊断(P < 0.01)。透视时间、KAP值、Ka,r值间有显著相关性(P < 0.01)。结论: 本研究结果与其他研究差别较小,为北京市心血管介入诊断与治疗剂量水平提供了典型数据参考值,有助于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实现剂量优化。
目的: 超声心动图联合心电图评估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血管炎(AAV)患者心脏受累的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年1月—2024年12月期间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AAV患者的详细病历资料,从中纳入80例患者为AAV组,比较AAV组与对照组80例(年龄、性别、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均相匹配)的心脏疾病的危险性。结果: AAV组中78.75%患者出现心电图异常,对照组中仅在有临床症状的患者中出现重大心电图异常。在左房扩大、室间隔增厚方面,AAV组和对照组没有差异。AAV组左室收缩功能总体低于对照组(8.75% vs. 0),AAV组舒张功能减低明显高于对照组(37.5% vs. 15%)。AAV组对三尖瓣反流、二尖瓣反流、主动脉瓣反流、心包积液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AAV组患者中可发现心包增厚、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及罕见的主动脉周围肉芽肿,而在对照组中均未发现。结论: 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是评估AAV心脏受累的重要检查方法,尤其在疾病的筛查、诊治、随访、判断预后中具有关键作用。
目的: 探讨儿童超低剂量胸部CT检查中应用多模型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V)算法对辐射剂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72例行胸部CT检查儿童(入院均在2024年1月—2025年1月期间)为研究对象,按数字随机表分为2组,对照组(n = 36)管电压为100 kVp,采用传统滤波反投影(FBP)算法,观察组(n = 36)管电压为80 kVp,分别进行30% ASiR-V(观察1组)、60% ASiR-V(观察2组)、90% ASiR-V(观察3组)重建,记录各组辐射剂量,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客观评价。结果: 观察组CTDIvol(0.86 ± 0.09) mGy、DLP(25.90 ± 3.55) mGy·cm、ED(0.01 ± 0.001) mSv低于对照组(P < 0.05)。4组间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未见统计学差异(z = −2.206,P = 0.530),另经Fisher精确检验显示,观察2组4~5分占比率高于观察3组(P = 0.024)。观察组2组、3组纵隔窗升主动脉噪声值以及肺窗右、左中肺、右、左上肺噪声值低于对照组,且3组低于2组(P < 0.05)。观察组2组、3组升主动脉SNR、肝脏SNR高于对照组,且3组高于2组(P < 0.05)。结论: 60% ASiR-V算法重建用于儿童超低剂量胸部CT检查,能确保良好图像质量的同时,减少辐射剂量,提高检查安全性。
目的: 评估GBZ/T 201.5—2015《放射治疗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 第5部分:质子加速器放射治疗机房》的实施现状,分析标准技术指标的应用问题,为深入贯彻实施和进一步修订完善标准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WS/T 536—2017《卫生标准跟踪评价工作指南》,采用整群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3个省(直辖市)质子加速器放射治疗装置与场所项目相关业务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制定专门的调查表,收集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及其对标准中技术指标的理解与应用状况,建立标准评估指标体系(总分100分),对标准实施情况(40分),技术内容(30分)及实施效果(30分)进行量化评分。结果: 完成107家机构169名相关人员的调查,79.88%的调查对象具有 ≥5年放射治疗相关工作经历,74.56%的调查对象是中级及以上职称。标准实施情况评分18.3分,标准知晓率很好,调查对象的知晓率超过80%;标准宣贯和应用情况的评分偏低,得分分别为满分的28%和32%;标准技术内容和实施效果评分分别为27.0分和26.6分;标准的实施评估综合评分72分,其中北京市68.6分,上海市72.3分,江苏省75.0分。结论: GBZ/T 201.5—2015《放射治疗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 第5部分:质子加速器放射治疗机房》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较强,且与相关法规标准协调性较好,但需结合FLASH技术、多室治疗机房等新进展,对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功能成像在胶质瘤术后复发及疗效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邢台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行脑胶质瘤手术的67例患者一般资料,均在手术后化疗1个月以上,以患者二次手术或病理活检结果为诊断脑胶质瘤复发的金标准,并在术后3~6个月,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3D-ASL)、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测及增强扫描,测量CT检查中脑血容量(CBV)、3D-ASL检查中CBF值及相对CBF(rCBF)、DWI检查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对文中数据进行分析,依据数据类型,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CBV、3D-ASL、DWI在脑胶质瘤术后复发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高级别CBV、rCBF值显著高于低级别胶质瘤患者,ADC值显著低于低级别胶质瘤患者(P < 0.05),联合CBV、rCBF、ADC在胶质瘤级别中诊断AUC为0.960,高于单项检查0.790、0.955、0.795(P < 0.05);复发组CBV、rCBF值显著高于未复发组,ADC低于未复发组(P < 0.05);联合CBV、rCBF、ADC在胶质瘤术后复发中预测AUC为0.965显著高于单项检测0.729、0.929、0.941(P < 0.05);治疗有效组CBV、rCBF低于治疗无效组,ADC高于治疗无效组(P < 0.05);CBV、3D-ASL、DWI联合在胶质瘤疗效评估中AUC为0.985较单项指标0.842、0.898、0.961更高(P < 0.05)。结论: CBV、3D-ASL和DWI的联合应用在胶质瘤术后复发及疗效评估中展现了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和预测效能,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了解WS 76—2020标准在安徽省整体的实施情况,识别并分析影响标准实施的因素,为WS 76—2020标准有效实施和修订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法规司关于开展2024年度强制性标准实施评估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在安徽组织开展放射卫生标准评估。从标准实施情况、标准技术内容、标准实施成效3个方面进行评估调研和结果分析。结果: WS 76—2020评估总得分为87.83分,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发挥了指导医用X射线诊断质量控制检测的作用;稳定性检测在标准中实际应用度不高或未开展此项检测,全省X射线诊断设备合格率为94.26%,不合格的原因主要为设备问题;专家研讨过程中提出建议,主要集中在标准可操作性、标准适用性和标准科学性等方面。结论: 加强该标准宣贯和培训,推动医疗机构自觉开展稳定性检测,针对标准部分条款存在的问题进行补充修改说明,规范放射诊断设备质量控制检测技术。
目的: 探讨CT分次团注双期增强对肾透明细胞癌(ccRCC)术前分期的评估价值,并分析其对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于2021年6月—2024年7月期间,初步选择长沙市第四医院收治的疑似肾脏占位病变患者118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单次团注组(单次团注三期增强方案)、分次团注组(分次团注双期增强方案)各59例,根据术后病理结果,最终选取100例ccRCC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单次团注组48例,分次团注组52例。比较2组患者ccRCC组织CT增强扫描的各期CT值,以术后病理分期为金标准,分析2组方案CT增强扫描评估ccRCC术前分期的准确率,比较2组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 2组肿瘤分期比较无差异(P > 0.05)。分次团注组实质-排泄期CT值为(88.24 ± 18.34) HU,低于单次团注组实质期CT值(102.43 ± 20.66) HU(P < 0.05)。分次团注组评估ccRCC术前分期的准确率为86.54%,与单次团注组的87.50%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分次团注组平均ED为(14.54 ± 1.42) mSv,低于单次团注组的(20.43 ± 1.18) mSv(P < 0.05),与单次团注组相比,分次团注组ED下降了28.83%。结论: CT分次团注双期增强与单次团注方案在评估ccRCC术前分期方面效果接近,且可减少辐射剂量。
目的: 通过对人工智能的染色体图像扫描处理系统、Metafer 4染色体扫描分析系统和人工分析双着丝粒染色体(dic)之间的结果比较,探究人工智能新技术检测dic估算生物剂量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采集健康人肘静脉血,经60Co离体照射,常规方法制备染色体样本,使用AI染色体图像扫描处理系统和Metafer 4染色体扫描分析系统对玻片进行扫描及自动分析,并对结果进行人工分析及确认。结果: AI染色体图像扫描处理系统和Metafer 4染色体扫描分析系统的分析细胞数较为接近,但AI系统扫描速度为4.5 s/张,显著快于Metafer 4系统的7.3 s/张(t = −6.19, P < 0.05)。AI系统在置信率0.7时真阳性率为96.7%,假阳性率为6.5%,显著优于Metafer 4系统的真阳性率(45.4%~54.5%)和假阳性率(22.2%~29.2%)(P均 < 0.05)。在生物剂量估算中,Metafer 4系统使用自动分析剂量-效应曲线的偏差 ≤ ± 10%,AI系统因使用人工剂量-效应曲线偏差 ≤ ± 15%,但两者估算剂量与人工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AI染色体图像扫描处理系统和Metafer 4染色体扫描分析系统均能极大提升染色体畸变分析速度。但AI染色体图像扫描处理系统的扫描速度、真阳性率、假阳性率均优于Metafer 4染色体扫描分析系统,更适用于大规模辐射事故下快速高通量生物剂量估算。
目的: 研究一种基于CR-39探测器单独测定低能中子( < 100 keV)累积剂量的方法。方法: 根据径迹蚀刻动力学理论,分析BN + CR-39探测器在受宽能谱中子照射后,与低能中子和快中子分别作用形成径迹的差异,提出在特定蚀刻条件下,可识别低能中子产生的径迹同时避开快中子径迹干扰的方法。结果: 通过实验得出,BN + CR-39探测器(实验采用TASTRAK PADC型CR-39径迹片)在6.25 mol/L NaOH溶液中蚀刻1 h,可独立读取低能中子的径迹;其径迹密度与低能中子的周围剂量当量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刻度系数为
目的: 利用雌性小鼠探索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对辐射致卵巢损伤的修复效应。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辐射模型组、细胞治疗组。辐射模型组、细胞治疗组小鼠接受5 Gy X射线单次全身照射,照射后2 h内细胞治疗组小鼠卵巢局部移植UC-MSCs。辐射后1、7、14 d测定小鼠体质量,计算卵巢指数,观察卵巢组织的病理学变化,检测生殖激素水平 ( FSH、AMH、E2),观察植入UC-MSCs在小鼠体内的定植情况。结果: 辐射后1、7、14 d,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细胞治疗组与辐射模型组小鼠体质量均下降(P < 0.05),辐射后1 d与同组辐射前1 d相比较,辐射模型组较细胞治疗组小鼠体质量下降更显著(P < 0.05)。辐射后1、7、14 d,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辐射模型组及细胞治疗组小鼠卵巢指数均下降(P < 0.05)。辐射后7、14 d与辐射模型组相比较,细胞治疗组卵巢指数显著升高(P < 0.05)。辐射模型组小鼠卵巢组织萎缩,各级卵泡数量减少。细胞治疗组小鼠卵泡大而丰富。辐射后1、7、14 d细胞治疗组小鼠血清FSH水平低于模型组小鼠,AMH、E2水平均高于模型组(P < 0.01)。活体荧光成像系统观察结果显示UC-MSCs在移植后1、7、14 d可在卵巢组织定植。结论: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辐射致小鼠卵巢损伤具有修复作用。
目的: 探究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状况及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2022年在广州市某医院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放射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分析FT3、FT4、TSH水平,比较不同分组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异常状况。结果: 研究共纳入
目的: 构建核辐射损伤院内救治护理关键技术指标体系,为核辐射损伤患者院内救治护理的开展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病例检索、实地调研确定核辐射损伤患者院内救治护理关键技术指标体系初稿,经过2轮德尔菲法、优序图法确定指标内容。根据指标判定标准、专家意见可靠性程度调查结果和研究小组意见对指标进行梳理评价。结果: 纳入20名函询专家,2轮专家函询的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 0.945;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 0.347 和 0.448(P < 0.05)。汇总2轮专家函询后修订结果,删除1项指标,增加12项指标,修改6项指标,本研究构建的核辐射损伤院内救治护理关键技术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17项,三级指标73项,所有指标的重要性赋值均数均 > 4.00分,变异系数均 < 0.25。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核辐射损伤院内救治护理关键技术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实践基础,指标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对核辐射损伤患者院内救治护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全身PET/CT凭借其长轴向视野和高灵敏度探测器,在降低放射性药物剂量方面展现出潜力,然而儿童患者的辐射敏感性显著高于成人,长期癌症风险高于成人,使得PET/CT检查在儿童患者剂量控制应用中面临着根本性挑战。本文系统分析了全身PET/CT的技术特征及其在儿童群体中的辐射暴露现状,并提出以下优化策略以控制辐射暴露:调整CT曝光参数、优化扫描模式、添加重建算法及降低放射性示踪剂的注射剂量。通过外照射和内照射两方面同时干预PET/CT的扫描流程,可在一定范围内降低儿童患者接受的总体辐射剂量。此外,本文还探讨了“total-body”与“whole-body”概念的技术差异,并强调未来儿科PET/CT的辐射剂量的优化需结合个性化扫描协议实现,通过合理管理扫描协议与流程,在临床医疗环境中,实现低剂量、高质量的PET/CT成像,以最大力度保障患儿健康,减少电离辐射暴露带来的危害。
随着核技术在工业、农业、医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其伴随的中子辐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中子因高穿透性及强电离效应,可通过直接损伤DNA或诱发次级γ辐射引发严重健康风险,成为辐射防护的核心挑战,尤其是中子屏蔽材料的研发。为保障核技术安全发展,中子屏蔽材料必不可少,是辐射防护的核心技术基础。本文综述了中子辐射防护理论和中子屏蔽材料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中子屏蔽材料的应用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核技术的安全应用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参考。
放射性肠损伤是由于腹盆腔受到高剂量的放射线照射而导致的肠道损伤,其病理机制复杂,临床治疗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现代医学治疗手段疗效有限且存在副作用。中药单体凭借抑制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调节抗氧化酶系统(如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等)等机制,可有效减轻放射性肠损伤症状,且副作用小。纳米技术通过纳米颗粒靶向递送,将中药活性成分精准送达受损肠道组织,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增强治疗效果。本文综述了中药单体防治放射性肠损伤的机制以及纳米技术在其中的增效应用,分析其临床应用潜力,为后续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