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钴60γ射线(60Co-γ)辐射对烟肼酰胺结构的影响,对比辐照产物的抗炎活性,并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 烟肼酰胺在50 kGy剂量下进行60Co-γ辐照后,得到5种已知化合物(2-6),并分别作用于RAW 264.7 细胞(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采用CCK-8检测 RAW 264.7 细胞活力;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Griess 法测定细胞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列腺素 E2(PGE2)分泌及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采用DCFH-DA 荧光探针检测活性氧(ROS)生成;采用 Western blot 检测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环氧化酶(COX-2)、核转录因子(NF-κB)、IκB蛋白表达水平的情况。结果: 烟肼酰胺辐照后得到的产物对RAW264.7细胞活力均无明显影响(P > 0.05),但表现出很强的抗炎作用(P < 0.01)。与辐照前烟肼酰胺相比,化合物(2、3、4、6)显著降低了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中NO含量(P < 0.01),其中化合物4作用最为显著;同时化合物4显著降低了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中IL-6、TNF-α、PGE2、ROS的含量(P < 0.05), iNOS、COX-2、NF-κB、IκB蛋白表达量降低(P < 0.05)。结论: 烟肼酰胺经60Co-γ辐照后,其化学结构改变,其产物化合物4具有较强的抗炎活性,其作用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激活,进而减少炎症因子释放有关。辐射技术为天然产物分子结构和生理特性的改变可提供新的见解。
目的: 基于透射扫描,提出一种用于PET/MR中PET数据衰减校正方法,提高图像质量,以期提高诊断准确性和病灶定位精确度。方法: 本研究使用GB/T 18988.1—2013标准中的头部体模作为实验模型。该头部体模包含了3根可灵活取出的直径为50 mm的圆柱形插入物,分别填充空气、水和实心聚四氟乙烯。基于透射扫描,计算衰减校正因子并做了分析与讨论。结果: 当slice = 33,theta = 0时,符合线通过模型中轴线的衰减校正因子最大,约为7.5。衰减校正因子的空间分布清楚地显示了空气插入和实心聚四氟乙烯插入的位置,表明用透射扫描数据计算的衰减校正因子是比较准确的。在临床验证实验中,基于透射扫描的衰减校正方法,可使图像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有较好的衰减校正效果。结论: 本研究基于透射扫描,对PET/MR中PET数据衰减校正方法进行了研究,可较好地改善图像质量。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研究和优化PET/MR数据衰减校正方法,助力临床应用。
目的: 调查武汉市地铁氡浓度水平和变化趋势,为确保公众辐射安全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采用典型抽样法,抽取武汉市地铁2号线、3号线、7号线中共计18个站点对其空气中的氡进行测量和评价。借助RAD7电子测氡仪,用连续测氡法对地铁站内的站台、站厅的氡浓度进行测量调查。统计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 武汉市地铁运行期间氡浓度范围为8.8~16.2 Bq/m3,均值为11.5 Bq/m3,远低于我国《公共地下建筑及地热水应用中氡的放射防护要求》WS/T 668—2019的限值要求,站台和站厅氡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081,P > 0.05),各线路氡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338,P > 0.05);整体上氡浓度夏季低于冬季,不同月份的氡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1.280,P > 0.05)。结论: 结果显示武汉市内地铁氡浓度属于低剂量辐射范围,不存在较大的氡暴露健康风险。
目的: 研究在177Lu-DOTATATE治疗过程中,治疗场所的放射性空气污染、表面污染、周围剂量当量率以及受照人员的照射剂量。方法: 选取某综合医院核医学科177Lu-DOTATATE治疗病房,在4名患者治疗前后分别对病房内气体和表面污染情况进行采样。在开始177Lu-DOTATATE治疗后测量4名患者周围剂量当量率,测量位置分别为距离患者躯干中部右外侧0.1、0.3、0.5 m以及1~4 m(间隔0.5 m)处,测量时间点分别为给药中 5、15、30 min、给药后0~4 h(间隔1 h)以及24和48 h。计算受照人员在各个时间段内与患者保持不同距离的接触受到的照射剂量。结果: 4名患者在177Lu -DOTATATE给药中与给药后的放射性气溶胶检测结果均与给药前相近。除2号患者外,其他患者的测量位置均未测量到表面污染。在177Lu -DOTATATE给药过程中,周围剂量当量率随药物注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药物注射完成后1 h内周围辐射剂量明显降低。给药结束时刻距离患者1 m处4名患者平均周围剂量当量率为42.931 μSv/h。在给药开始至给药后4 h内,受照人员与患者始终保持1 m接触受到的总照射剂量为167.64 μSv。结论: 177Lu-DOTATATE治疗不会对空气造成放射性污染,应在治疗开始前做好针对潜在表面放射性污染的应对措施。在治疗过程中陪护人员与医护人员受到的照射剂量均小于照射剂量约束值,应采取相应措施尽可能降低医护人员的照射剂量。
目的: 根据广东省Y-90树脂微球治疗场所调查和检测现状,对Y-90树脂微球治疗辐射防护和管理进行研究,为下一步Y-90治疗辐射管理工作提供技术参考和依据。方法: 收集国内外Y-90树脂微球治疗技术资料,对广东省部分Y-90树脂微球治疗情况进行调查。对已开展Y-90树脂微球治疗的3家医院辐射工作场所进行辐射水平检测,使用环境X-γ剂量率仪进行辐射剂量当量率检测,使用α、β表面污染测量仪进行放射性表面污染检测,同时采集2名患者术后24 h内尿液样品,使用低本底α、β测量仪进行总放射性分析。结果: 在进行Y-90树脂微球治疗过程中,3家医院DSA机房周围剂量当量率在0.15~0.26 μSv/h之间,留观病房周围剂量当量率在0.17~0.69 μSv/h之间;工作场所控制区β放射性表面污染测量值在<0.07~18.7 Bq/cm2之间,监督区β放射性表面污染测量值均小于0.07 Bq/cm2。2名患者术后24 h内尿液总β放射性约占Y-90输注量的
目的: 分析合肥市医用辐射资源配置基本情况,为卫生行政部门在放射诊疗资源发展计划、相关政策方面提供依据。方法: 依托2022年合肥市放射卫生监测项目,使用放射诊疗机构基本情况调查表,对各级放射诊疗机构放射诊疗设备的类型及数量,放射工作人员数量以及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等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合肥市共有各级放射诊疗机构 426家,放射工作人员
目的: 探讨职业接触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血液指标的影响,为做好职业健康监护提供依据。方法: 以2021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在甘肃省疾控中心参加职业健康检查的
目的: 分析天津市非医疗放射工作单位的基本情况、从业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和工作场所辐射防护现状,明确职业健康管理和辐射防护工作重点。方法: 采用全面调查方法,对2023年度天津市16个辖区范围内的非医疗放射工作单位的基本情况及从业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现状进行全面调查;然后按行业分类选取部分非医疗放射工作单位作为哨点单位,对其工作场所辐射防护现状开展哨点调查。结果: 2023年度天津市16个辖区共有从事非医疗的放射工作单位431家,主要的类别为核仪表、工业探伤以及其他。全部431家非医疗的放射工作单位中,共有从业的放射工作人员
目的: 依据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在全国开展的中国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效应研究方案,对江苏省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基本情况和职业健康情况调查分析,了解职业照射对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加强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降低职业性放射性健康损害的风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普查的方法,收集江苏省内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的一般情况和职业健康检查等资料,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工龄等的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体检指标异常情况,评价其职业放射暴露的健康效应。结果: 收集江苏省内76家医疗机构472名核医学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检查资料。结果显示:女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异常检出率(8.90%)较男性(2.54%)更高(P=0.028);随着工龄增长,眼晶状体浑浊和白细胞计数持续降低的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放射工龄是眼晶状体浑浊和白细胞计数持续降低的危险因素(OR=1.59,95%CI=(1.40~3.35),P=
目的: 了解浙江省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的现状,为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相关标准和管理制度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职业健康体检机构的职业健康检查个案数据,包括基本信息、体检类型(岗前、岗中、离岗)、健康检查结果;分析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在不同组别间的差异,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收集个案资料
目的: 分析和探讨核辐射事件长期恢复阶段卫生处置能力建设。方法: 通过评估我国参加经合组织核能署国际核应急演习的情况,并结合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国际机构相关导则,分析长期恢复阶段核辐射卫生应急工作需加强的方面,探讨健康监测、医学随访等相关问题。结果: 长期恢复阶段处置任务主要包括受影响人群监测与信息管理、医学随访、心理援助等工作。为应对核辐射事件,已经在全国建设了22个核辐射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形成重点区域覆盖的格局,相关机构基本具备核辐射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但通过演习发现长期恢复阶段的策略与能力建设是核辐射卫生应急工作的薄弱环节,我国在重大公众防护行动策略及受影响人群信息化管理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结论: 建议下一步制定重大公众防护行动、受影响人群长期健康监测与评价、医学随访、心理援助等工作的标准作业流程,建设统一的核辐射事件受影响人群健康登记系统,以进一步提升我国核辐射事件长期恢复阶段卫生处置能力。
随着核工业的蓬勃发展,中国核应急体系的完善性与专业性变得尤为关键。我国核应急体系分为三级,包括国家、核设施所在省(自治区或直辖市)和核设施营运单位,地级市核应急组织是省级核应急组织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也是负责场外核应急响应工作的前沿力量,具备熟悉场外环境、启动响应迅速等优势。随着核电机组数量的增加,特别是出现了同一地级市拥有多个核电基地的情况,现有的地级市核应急能力体系亟需更新与强化。通过深入调研某典型地级市及其县级市的核应急组织体系、专业队伍能力、应急资源配置,发现存在组织体系不完善、接口关系不清晰、人才队伍不专业、资源配置不健全等问题,影响到应急响应的有效性。为应对这些挑战,提出了从制度体系、核心能力、队伍机制和资源配置4个方面,系统地加强地级市核应急响应能力。制度体系的完善是基础、核心能力的强化是关键、队伍机制的健全是保障,地级市应当以任务导向、协调一致、积极兼容的思想和原则,推进核应急能力建设体系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筑牢我国核安全基石。
目的: 分析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RAIR-DTC)患者的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0年1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核医学科行131I治疗无效的52例RAIR-DTC患者。根据治疗后5年内疾病是否进展分为进展组及疾病稳定组,通过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比较两组间的差异;构建Cox风险模型确定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法(log-rank方法进行检验)评估治疗方法对进展组预后的影响。结果: 52例患者的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88.5%、73.1%,进展者分别为81.8%、57.6%,稳定者分别为100%、100%,两组在年龄、是否存在甲状腺外浸润以及首次131I治疗剂量中存在显著差异(P < 0.05)。单因素分析表明患者的年龄、首次131I治疗前血清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ps-Tg)、首次治疗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及复发转移部位与总生存期显著相关(P < 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 > 55岁(HR=12.40,95% CI= 2.09~73.57,P=0.001)、存在远处转移(HR=24.47,95% CI=4.17~143.75,P < 0.001)是RAIR-DT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在进展组行局部手术治疗和/或靶向治疗可明显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 < 0.001)。结论: RAIR-DTC的预后较差,高龄及远处转移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高龄、存在甲状腺外浸润的患者可在首次131I治疗时适当提高治疗剂量延缓疾病进展,出现进展者建议及时行局部手术治疗或/和靶向治疗。
目的: 比较6 MV和10 MV X射线光子能量在宫颈癌患者容积旋转调强(VMAT)放疗中的剂量。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5月在本院肿瘤放射治疗科行放射治疗的宫颈癌患者24例,重新为每位患者分别设计6 MV和10 MV光子能量的VMAT计划。比较两组计划的靶区参数(D98%、D2%、Dmean)、适形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还比较了膀胱、直肠、小肠、左侧股骨头、右侧股骨头、除PTV之外的正常组织(Body-PTV)接受到的照射剂量、以及机器跳数(MU)和预估出束时间(t)。结果: 10 MV组计划的靶区PTV的参数D2%,Dmean,HI和MU均小于6 MV组计划[(50.78 ± 0.33) Gy vs (50.35 ± 0.29) Gy;(49.05 ± 0.2) Gy vs (48.93 ± 0.17) Gy;(0.08 ± 0.01) vs(0.07 ± 0.01);(
目的: 比较CT扫描图像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和传统人工阅片用于阳性肺结节的检出效果以及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从而为人工智能用于肺癌临床筛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2019年3月—2023年12月在接受肺结节胸部CT扫描的病例为研究对象,肺结节CT扫描图像分别进行人工智能分析和传统人工阅片分析。以肺部病灶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人工智能分析和传统人工阅片用于阳性肺结节检出率和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207例病例累计检出真阳性肺结节327个,人工智能分析对阳性肺结节检出率显著高于传统人工阅片(95.72% vs. 86.85%;χ2 = 16.16,P < 0.01)。此外,人工智能分析对实性(χ2 = 7.71,P < 0.01)和磨玻璃肺结节的检出率(χ2 = 5.80,P < 0.05)均显著高于传统人工阅片,对 < 1(χ2 = 4.97,P < 0.05)、1~< 2 cm(χ2 = 7.04,P < 0.01)和2~< 3 cm肺结节的检出率(χ2 = 4.91,P < 0.05)亦显著高于传统人工阅片。人工智能分析鉴别肺结节良恶性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98.08%、91.53%、95.33%、96.43%和95.71%,而传统人工阅片鉴别肺结节良恶性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91.34%、77.97%、87.96%、32.62%和86.50%,人工智能分析鉴别肺结节良恶性的灵敏度(χ2 = 4.70,P < 0.05)、特异度(χ2 = 4.20,P < 0.05)、阴性预测值(χ2 = 65.28,P < 0.01)和准确度(χ2 = 8.52,P < 0.01)均显著高于传统人工阅片,但两者阳性预测值差异无统计性意义(χ2 = 3.80,P > 0.05)。结论: CT扫描图像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可较传统CT图像人工阅片显著提高阳性肺结节检出率,并可以提高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效能,值得在健康体检、肺癌早期筛查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脂肪衰减指数(FAI)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临床价值及斑块易损性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2023年11月的80例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均经冠状动脉CTA检查确诊为非钙化斑块(NCP)。根据管腔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狭窄组39例、中度狭窄组24例、重度狭窄组17例,根据患者斑块是否为易损斑块,将患者分为易损斑块组(27例)与非易损斑块组(53例)。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FAI与NCP患者狭窄程度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易损斑块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重度狭窄组FAI(−76.95 ± 7.91) HU低于轻度狭窄组(−66.73 ± 7.69) HU、中度狭窄组(−71.58 ± 8.65) HU,中度狭窄组低于轻度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534、2.190、4.534,P < 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FAI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r = −0.726,P < 0.05)。易损斑块组中高血压23(85.19%)、吸烟史8(29.63%)、FAI(−67.64 ± 8.32) HU,非易损斑块组中高血压30(56.60)、吸烟史4(7.55)、FAI(−75.69 ± 7.88) HU,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6.535、6.841、4.164,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AI是患者斑块为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OR = 1.439, P < 0.05)。结论: FAI可以有效地评估NCP的风险分层,对指导患者的临床管理有重要意义。
目的: 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效果。方法: 以2018年7月—2023年12月在安徽省无为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50例甲状腺结节病例为研究对象,全部病例均接受甲状腺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甲状腺结节病理检查。以甲状腺结节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并分析不同超声图像特征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以甲状腺结节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甲状腺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灵敏度为100.00%、特异度为95.87%、阳性预测值为85.29%、阴性预测值为95.87%、准确度为96.67%。甲状腺结节纵横比 > 1、边缘不规则和微钙化用于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灵敏度均为100.00%,不规则声晕用于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的特异度为100.00%;微钙化用于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的准确度最高,为98.00%。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具有较高价值,甲状腺结节纵横比 > 1、边缘不规则和微钙化等超声图像特征对于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目的: 已有研究表明,甘油三酯/葡萄糖(TyG)指数反映了胰岛素抵抗并预测缺血性中风(ischemic stroke,IS)的风险。大面积脑梗死作为缺血性脑卒中预后较差的一种类型,更容易产生并发症、后遗症,但目前研究中还未有研究探索TyG指数与大面积脑梗死(MCI)的关系。本研究旨在探讨TyG指数在缺血性脑卒中梗死面积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这项回顾性研究纳入了
目的: 分析对比增强超声(CEUS)和增强螺旋CT应用于原发性肝细胞癌(PHC)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患者,对其治疗效果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2023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治疗的PHC患者108例(122个病灶),均给予TACE治疗,治疗后进行CEUS、增强螺旋CT检查,用以评估肿瘤病灶的灭活情况,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及决策树模型综合评估CEUS、增强螺旋CT、二者联合对PHC的诊断价值。结果: 病理结果显示,79个病灶残留(阳性),43个病灶彻灭活(阴性)。ROC曲线分析显示,CEUS、增强螺旋CT、二者联合评估PHC疗效的AUC分别为0.975、0.918、0.994,CEUS、二者联合的敏感度、阳性预测值、实际应用准确性高于增强螺旋CT(P < 0.05)。以PHC疗效为因变量,以CEUS、增强螺旋CT、二者联合为自变量分别构建PHC疗效决策树诊断模型,误判率分别为3.3%、10.7%、0.8%,预测准确率分别为96.7%、89.3%、99.2%。结论: CEUS、CEUS联合增强螺旋CT对PHC治疗疗效均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
随着放疗技术的飞速发展,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加可观,以及病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在放疗过程中,皮肤作为人体第一道屏障,射线不可避免地损伤浅表皮肤组织,其表现为水泡、开裂、出血、溃疡等症状,伤口难以愈合而且影响放疗效果。目前临床上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的药物效果并不可观,新药研发又依赖于机制的阐明,因而探究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机制尤为重要。所以本文从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机制包括DNA损伤、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血管损伤以及纤维化来介绍,并整理总结近几年治疗药物以及靶向蛋白,以期对放射皮肤损伤药物进一步发展以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的主要癌症之一,尽管5年生存率很高,却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手术、全身治疗和放射治疗是乳腺癌根治性治疗的三大支柱。而经历过首次放疗的乳腺癌患者,仍然有不少在先前治疗过的区域复发或发展为继发性癌症的人。这些患者需要再次治疗,而再程照射与热疗则是复发性乳腺癌不可忽视的治疗方法。放射治疗也可以与局部热疗相结合,使肿瘤细胞对辐射敏感,从而降低所需的辐射剂量。轻度局部高热和减少总剂量的再程照射的联合治疗是先前接受过照射的乳腺癌患者的相关治疗选择。再程放疗与热疗联合治疗也是目前肿瘤综合治疗的热点之一。本文从再程放疗和热疗的定义、类型,各类复发性乳腺癌的常见放疗方式,单一放疗或热疗治疗复发性乳腺癌及热疗联合放疗对肿瘤细胞免疫表型的影响和机制等多方面概述和归纳再程放疗与热疗联合时治疗复发性乳腺癌的序列及热疗最佳温度的研究进展,为再程放疗联合热疗治疗复发性乳腺癌的最佳疗效评估提供科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