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封面
  • 封面
    2022, 31(5): 1-0.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目录
  • 目录
    2022, 31(5): 2-0.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 述评
  • 述评
    薛娴, 苏垠平, 张品华, 孙全富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电离辐射是人类环境的一部分,在足够高的照射水平下,电离辐射会诱发不良的组织反应,也被称为确定性效应;同时,单个变异细胞引起的躯体效应或遗传效应即随机性效应,即便在较低水平的照射下,辐射也可能导致随机性效应(癌症和遗传疾病)发生。由于辐射对健康造成这些不利影响,国际上需要对辐射照射水平进行测量和控制,但是一直缺乏一份全面的技术报告。IAEA出版的《职业照射工作人员癌症风险的前瞻性评估》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本文概述了职业照射工作人员癌症风险前瞻性评估的方法,提供了一个根据放射生物学、风险模型和流行病学数据的灵活框架,为管理职业照射、评估工作场所辐射照射所产生的潜在风险提供了新工具。
  • 论著
  • 论著
    耿爽, 李倩, 郗停停, 王美玉, 郭浩鑫, 王志鑫, 毕晓光, 鄢成名, 杨陟华, 王易龙, 朱茂祥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明补体在60Co γ射线单次20 Gy胸部照射所致小鼠放射性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60Co γ射线单次20 Gy胸部照射C57BL/6小鼠,观察早期(15 d内)肺组织炎性反应和后期(30 d、180 d)肺纤维化,ELISA测定照射后1 d、3 d、7 d、15 d、30 d、180 d肺组织C2、C3a、C4、C5b-9含量,RT-PCR检测Beas-2B细胞照射后补体mRNA的表达。结果 照射后小鼠放射性肺损伤表现为早期炎性反应和晚期纤维化。补体C2、C4和C5b-9 复合物在照射后早期(3 d或7 d)增高(P < 0.05),可能与照射引起的炎性反应有关。补体C3a在照射后3~180 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提示其与放射性肺损伤关系密切。照射细胞中,补体C2、C3的mRNA表达增高,而C4、C5的mRNA水平无变化。结论 不同补体在放射性肺损伤中的反应存在差异,其中补体C3a与放射性肺损伤关系极为密切,提示通过调控补体C3a及其受体可能是防治放射性肺损伤的新途径。
  • 论著
    宋伟娜, 尹云云, 李爱云, 汪传高, 骆志平, 庞洪超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粪样中超铀核素241Am的分析测量方法进行研究,初步建立粪样中241Am的分析方法,为工作人员内照射监测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利用自行研制的粪样取样器和碳化灰化炉对粪样采集处理;采用DGA树脂对粪样中241Am进行分离纯化的方法研究,用243Am为示踪剂并采用正交法进行条件优化实验。结果 初步确定以6 Mol/LHNO3为上柱酸度、0.6 mL/min上柱速度和解析体积为12 mL的最佳分离纯化的条件;同时基于ICP-MS对粪样进行质谱测量分析,确定了基于ICP-MS的241Am的检出限为9.79×10-4 Bq,测量结果理想,具有可行性。结论 本文建立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对粪样中241Am测量方法研究的空缺,对内照射监测和分析人员保护有实际意义。
  • 论著
    高品, 杨宝路, 周强, 拓飞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氚内照射剂量估算方法的选择和方法所适用的工作场景及剂量准确评估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比较尿氚浓度监测的2种方法估算待积有效剂量的过程和公式,解释空气氚浓度监测法的局限性,从适用范围、测量方法等方面,对比分析上述方法。结果 利用空气氚浓度监测和尿氚浓度监测法估算人员3和10的待积有效剂量大小相反;E(τ)1E(τ)3高的百分比绝对值的平均数为29.6%,E(τ)2E(τ)3的值为72.4%,参考人氚剂量估算法的结果与空气中氚浓度监测法计算的结果一致性更好,利用空气氚浓度监测法偏向于低估氚的待积有效剂量。结论 建议使用尿氚浓度监测法估算待积有效剂量,不建议使用空气氚浓度监测;采用参考人氚剂量估算法或是尿氚活度浓度积分法,应结合个人代谢情况、工作环境和摄入时间明确与否等多个因素而定,另外应按时、多次采尿样监测。
  • 论著
    赵徵鑫, 孙刚涛, 翟自坡, 王强, 王海华, 朱波, 钱前, 杨勇, 翟贺争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Digital Diagnost型DR质量控制检测结果,同时分析不同厂家DR的信号传递特性(STP)的差异,以期为检测人员的质控和行政人员日常监管提供参考。方法 依据WS 76—2020 《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质量控制检测规范》,对Digital Diagnost型DR的AEC重复性、AEC响应、探测器剂量指示(DDI)、STP、高对比度分辨力、低对比度分辨力等检测项目进行质量控制检测,同时选取市场上常见DR分析其STP函数关系。结果 Digital Diagnost型DR的DDI、高对比度分辨力和低对比度分辨力的基线值分别为影像中央像素值19733、2.8 Lp/mm和H5;其他检测项目质控结果均满足WS 76—2020的要求。常见DR的STP函数关系主要为线性和对数关系,但相同厂家不同型号DR也可能具有不同的STP函数关系。结论 DR部分专用检测项目检测时,应注意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细化检测项目的检测步骤与条件设置。在对STP进行分析时应按照厂家提供的函数关系进行模拟。
  • 论著
    嵇志刚, 李天来, 徐艺, 郁会莲, 赵显锋, 王瑶, 王武斌, 田彦鹏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陕西省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基本情况,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我省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能力建设。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查阅文献的方式调查分析陕西省辖区内注册的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结果 陕西省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共20家,其中国营7家,私营13家;机构中疾控机构3家;机构中同时获得放射防护评价、放射卫生防护及个人剂量检测资质的15家;机构放射工作人员数共237人,其中< 35岁占比48.5%、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68.8%、中级及以上占比54.4%、放射防护相关专业占比26.5%、参加国家及省级培训占比79.3%;机构共配备检测设备309台件,其中放射诊断性能检测设备占比最多为52.4%。结论 陕西省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服务范围和能力可满足我省目前需求,但机构从人员、设备、服务质量方面需要改善,需加强对机构质量控制,规范全省服务行为。
  • 论著
    谭展, 刘辉, 宋颖, 马睿, 谭光享, 黄伟旭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不同分析软件结果差异,为SPECT设备质控的提升及标准修订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14家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配套的质控图像分析软件为研究对象,采用有证参考值的Z比分数法对本次比对所提交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在比对项目“固有均匀性”和“固有空间线性”中,可疑、偏离及结果判定错误的软件数量所占比例较高,其余比对项目结果均满意。结论 SPECT图像分析软件的适用性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有关部门应出台可行的措施规范软件制作和更新流程,加快放射卫生信息报送平台建设,促进放射卫生检测行业健康发展。
  • 论著
    董迁, 娄海林, 孙笑雨, 卢瑛, 涂兴明, 王绍林, 张壮壮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保证γ放射性核素实验室活动和结果的有效性,提高实验室γ放射性核素检测的能力。方法 对影响全国γ放射性核素考核结果的相对偏差、准确度、精确度、相对合成不确定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实验室2018—2020年全国γ放射性核素考核上报结果均满足合格要求,其中2019年被评为优秀,2018—2020年11个测量结果相对偏差最大为18.01%,2018年|Z检验|≤1、U检验≤2.58,2019年|Z检验|≤1、U检验≤1,2020年U检验≤1、Urel≤20%。结论 本实验室采用的放射性核素γ能谱分析方法正确,检测数据准确、可靠。
  • 论著
    刘芳, 王小山, 宋钢, 卢峰, 苏静, 刘乾, 牛菲, 李贞, 闵楠, 杨淑慧, 秦占霞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CT胸部扫描频次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通过某医院医疗大数据平台提取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及2019年同期门急诊及住院患者人次和行胸部CT影像检查的患者信息进行分析,并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20年门急诊患者行胸部CT检查比例为2.48%,高于2019年度(1.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581.7,P < 0.000)。2020年住院患者行胸部CT检查比例为35.47%,高于2019年度(28.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182.0,P < 0.000)。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该院2020年胸部CT检查比例比2019年同期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增加医疗照射所致集体剂量,医院应重视胸部CT扫描的正当性判断。
  • 论著
    张德钦, 潘洋, 赖继川, 陈娇娇, 刘澜涛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质子治疗工作场所屏蔽计算方法,为质子治疗工作场所的设计和现有国家标准的完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国家标准和国内外文献提供的计算公式及关键特征参数,结合基于蒙特卡罗方法的FLUKA对质子治疗工作场所屏蔽体外关注点的中子周围剂量当量率进行经验公式计算和蒙特卡罗模拟,分析2种方法的估算结果。结果 相对于发散狭缝束流损失点0°和50° 2个方向上单指数公式计算结果(0.13、12.4),双指数公式计算结果(0.40、17.9)与蒙特卡罗模拟结果(0.32 ±0.19、18.2 ±4.98)的符合性更好;铜靶和镍靶蒙特卡罗模拟结果基本一致,可以认为铜靶的混凝土屏蔽关键特征参数可较好地应用于镍靶计算过程,但当用于钽靶时会低估中子周围剂量当量率,0°和40° 2个方向上相差分别为5.7倍和1.3倍。结论 依据国内外文献中计算公式及关键特征参数得到的剂量率估算值与FLUKA模拟结果具有较好的符合性,可作为现有国家标准的补充和完善应用于质子治疗工作场所屏蔽设计。
  • 论著
    邹天禄, 郑森兴, 万燕飞, 翁振乾, 郭进瑞, 刘盼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掌握我省非医疗放射工作单位数量以及分类分布情况,了解用人单位放射性职业病危害防治现状和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等情况。方法 对我省从事核技术应用的工业企业进行调查,并选取不同类别的用人单位开展工作场所放射性水平监测。结果 全省共上报非医疗机构放射工作单位377家,放射工作人员5221人(除行包检测仪单位),持放射工作人员证1246人,持证率23.87%;5103人进行了个人剂量监测,监测率97.74%;5061人参加了放射防护知识培训,培训率96.94%;4895人进行了放射工作人员体检,体检率93.76%。结论 福建省卫生监督机构要加大对非医疗放射机构的监督力度,进一步提高职业卫生管理水平,最大限度保护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权益。
  • 论著
    钱爱君, 高林峰, 姚杰, 温学新, 王彬, 肖虹, 蒋舟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对上海市所有辖区内公立医疗机构CT设备常见扫描部位的剂量参数调查,分析上海地区成人CT扫描剂量分布,为建立上海市CT扫描诊断参考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在上海所有辖区(共16个区)分别选取至少1家开展CT放射诊疗的医疗机构,每家医疗机构抽取1台年度状态检测合格的CT设备开展头颅、胸部、腹部、腰椎扫描受检者进行剂量调查,收集受检者基本信息、CT扫描参数、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等剂量指标。结果 共收集1475例CT受检者扫描数据,头颅、胸部、腹部和腰椎的CTDIvol的75%位数分别为57 mGy、11 mGy、16 mGy和23 mGy;DLP的75%位数分别为862 mGy·cm、361 mGy·cm、593 mGy·cm和550 mGy·cm。结论 不同扫描部位的CTDIvol和DLP存在显著差别,相同部位扫描的CTDIvol和DLP也存在较大差异,男性DLP略高于女性。
  • 论著
    李鹏, 张圆圆, 江丽红, 李小鹏, 王有成, 刘永, 张雨, 牛庆国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河北省医用直线加速器质量控制现状。方法 依据现行有效的相关标准GB 15213—2016《医用电子加速器性能和试验方法》、WS 674—2020《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质量控制检测规范》对2019—2021年河北省部分医用直线加速器主要性能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2019—2021年累计检测医用直线加速器175台次,年度合格率分别为72.4%(2019年)、75.9%(2020年)、79.4%(2021年);总初检合格率为76.0%,复检合格率为100.0%,初检合格率最低的指标为方形X辐射野均整度,其次是剂量偏差和方形X辐射野对称性。结论 医疗机构需加强质控管理,对医用直线加速器进行定期检测,若发现剂量偏差等问题及时调整,以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
  • 论著
    张卫媛, 卓维海, 陈波, 季华钧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2类栅元法计算参考人比吸收分数的计算结果精确度和计算时间代价。方法 基于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提供的体素化成年女性参考人模体,以肝脏为源器官发射0.5 MeV单能光子为例,利用MCNP6.0®的F4、F6和*F8卡,采用网格法和重复结构晶格法计算各个靶器官/组织的比吸收分数(Specific Absorbed Fraction, SAF),以计算结果和计算时间为评估参数,研究27个器官/组织的SAF值。结果 与已知计算结果比较,除眼晶状体和皮肤外,当前研究结果得到25个器官/组织SAF值的相对偏差绝对值均小于5%。基于重复结构晶格的*F8卡计算结果各器官相对偏差均最小,但计算时间也最长;基于网格法F4卡计算时间比基于重复结构晶格的F6卡的计算时间稍长,F6晶格法的计算时间最短。各卡计算结果的标准误差在±5%内。结论 在计算结果上,同时模拟计算初级和次级粒子输运的*F8卡的精度最高;在同类计数卡中,使用网格法所需的计算时间较使用晶格法长。
  • 论著
    王芸, 顾培华, 汪杰华, 龚金兰, 陈利, 牟妍舒, 张肖肖, 关畅, 王璐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一种个体化定制材料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 随机选取个体化定制材料5批次,截取10 cm×11 cm样本进行实验分析,取其中10 cm×10 cm材料以乳腺癌放射治疗剂量50 Gy为照射基础进行受照射前后的剂量学分析和HU变化分析,选取个体化材料下表面中心点Point 1和固体水体积中心Point 2进行样本受照前后剂量学分析;达到足量照射后截取中心1 cm×10 cm位置和首次取材剩余1 cm×10 cm送达材料学实验室进行密度、粘度、硬度、撕裂强度的物理学特性分析。结果 受照前后的HU值对比分析中,接受50 Gy剂量照射后,HU值差异率为5.252%,接近临床医用预期的5%差异率;在Point 1和Point 2两处的剂量学分析中,受照后的剂量明显高于未经照射样本,其中Point 1增加3.742%,Point 2增加2.039%;样本受照射前后,除物理密度存在明显差异外,粘度、硬度、撕裂强度均未有明显差异。结论 一种个体化定制材料可以满足常规临床医用要求。
  • 论著
    陈晶晶, 陈宏林, 于德洪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自制等效于人体多种组织密度模体,进行临床质控可应用性实验分析。方法 自制密度接近骨骼、肺、空腔及软组织的模体材料,并组合制作非均匀验证模体,然后对器官等效材料的电子密度进行比较。选用本科收治的10例肺癌患者,分别在该自制模体和固体水模体上进行调强计划剂量验证,比较2种模体在剂量验证领域的特点,并分析自制模体在TPS上的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剂量学差异,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使用自制模体和固体水模体进行剂量验证,γ通过率(3 mm /3%)均在90%以上。应用自制模体进行剂量验证的测量值,比使用固体水模体时偏大,测量值最大偏差为11.5%。2种模体间的剂量验证γ通过率AD组和R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自制模体符合临床应用的精度要求,可应用在放射治疗计划验证。
  • 论著
    肖琳玲, 徐珺, 张晓红, 郭桂兰, 谭菊芳, 贺丽, 张双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染色体微阵列技术(CMA)用于评估超声异常胎儿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022年5月经产前超声诊断为孕早期胎儿异常的180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对胎儿产前筛查样本进行G显带核型分析和CMA检测。结果 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提示正常核型168例(93.85%),异常核型11例(6.15%)。CMA检测发现阳性结果17例(9.44%)、阴性结果163例(90.56%)。17例阳性结果包括11例致病性基因拷贝数变异(CNV)、6例临床意义不明确的CNV(VOUS);其中11例与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一致,并检出其他6例致病性CNV,主要为微缺失和微重复综合征。心血管系统结构异常、淋巴系统结构异常、神经系统结构异常、消化系统结构异常、颅面系统结构异常、骨骼系统结构异常、泌尿系统结构异常、其他系统结构异常胎儿致病性CNV检出率分别为11.11%、2.63%、2.78%、4.00%、0、0、11.11%、0(χ2 = 8.188,P = 0.316)。11例CMA检出为致病性CNV的胎儿均引产。结论 CMA相较于染色体核型分析可提高超声结构异常胎儿遗传学异常检出率,值得临床上用于超声结构异常胎儿产前细胞遗传学诊断。
  • 论著
    朱志坚, 张晓晔, 张艳, 石婷婷, 洪君, 何栋成, 韩济华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有无均整器的容积调强技术(VMAT)在颅脑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FSRT)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选择17例脑转移瘤患者,分别设计有均整器(FF)和无均整器(FFF)的VMAT计划。比较2组的靶区参数(D98%D2%Dmean)、适形指数(CI)、梯度指数(GI)、距离梯度(Gradient)、正常脑组织V5GyV10GyV12GyDmean,机器跳数(MU)、出束时间差异。结果 FFF-VMAT与FF-VMAT相比,GIGradient和出束时间都更低[(3.27 ±0.35) vs (3.33 ±0.37);(0.84 ±0.19) cm vs (0.85 ±0.2) cm;(142.71 ±34.59) s vs (177.05 ±62.68)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2和0.001)。相比于FF-VMAT 计划,FFF-VMAT组计划的靶区的D2%[(66.99 ±2.03) Gy vs (65.69 ±2.15) Gy,P = 0.001]和Dmean更高[(59.95 ±1.43) Gy vs (58.77 ±1.6) Gy,P = 0.000],且有统计学意义。FFF-VMAT及FF-VMAT计划靶区的D98%、适形指数,正常脑组织的V5GyV10GyV12GyDmean,以及机器跳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FF-VMAT模式可以更好的保护靶区周围正常组织,可以减少出束时间,提高治疗效率。
  • 论著
    丁宏梅, 李媛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临床医护人员对电离辐射安全和防护知识的知晓率。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以270例护理人员为调查对象发放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社会人口学特征,以及放射物理学和生物学、放射使用原则、辐射防护、电离辐射安全使用指南等三大类放射性知识。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270份,回收有效问卷252份,有效应答率为93.33%。252例调查对象以女性为主(占99.21%),年龄以25~< 55岁为主(占80.16%),工作年限以≥ 20年为主(占31.35%),受教育程度以本科为主(占66.67%),75.00%曾接受过医学辐射知识培训和教育。调查对象对 “知晓怀孕的放射工作者相关要求”、“在日常工作中尽力普及有关放射性剂量和应用的相关安全知识”、“能意识到在日常工作中做到辐射安全防护”、“知晓辐射安全文化的重要性”、“在辐射控制区工作时能注意到警示标志”、“知晓有关辐射安全警示标志的含义”、“知晓如何报告放射性使用中的异常事件”、“知晓如何合理使用个人辐射防护用品”、“知晓辐射防护的剂量限值原则”、“知晓电离辐射如何产生”、“知晓医用辐射的有害作用是如何产生的”和“知晓记录全部有关辐射应用的必要知识”等问题知晓率均 > 90%,但对“知晓造成成人和青少年患者放射性检查差异的原因”、“知晓辐射防护中平方反比定律的含义”等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率较低。结论 临床医护人员对电离辐射安全和防护知识总体掌握仍较欠缺,需加强电离辐射安全和防护知识培训、提升辐射防护技能。
  • 论著
    徐汉丽, 刘丹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电离辐射对心血管内科医务人员甲状腺功能的可能影响。方法 以46例暴露于电离辐射的心血管内科医务人员为调查对象。收集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游离三碘甲状酪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游离四碘甲状酪氨酸(free thyroxine,fT4)、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水平,采用热释光个人剂量计测定2019年辐射个人剂量当量[Hp(10)]及2015—2019年5年累计Hp(10)剂量。采用精准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甲状腺功能改变与年龄、性别、既往甲状腺疾病病史、甲状腺疾病家族史、工作岗位、工作年限、既往辐射暴露史等人口学特征的关联。结果 调查对象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血清TSH水平升高,但fT3和fT4水平无变化)发生率为6.5%。2019年,调查对象Hp(10)剂量为0~4.5 mSv,平均剂量(0.2 ±0.7) mSv,中位剂量0 mSv;2015—2019年5年累计Hp(10)剂量为0~11.6 mSv,平均剂量(0.8 ±2.3) mSv,中位剂量0 mSv。精准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查对象甲状腺功能异常与年龄、性别、甲状腺疾病家族史、既往甲状腺疾病病史、工作岗位、工作年限、既往辐射暴露史等人口学特征均无统计学关联(P均> 0.05)。结论 长期暴露于低剂量电离辐射可能增加心血管内科医务人员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发生风险
  • 综述
  • 综述
    黄卓, 欧向明, 尉可道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辐射防护领域,运行实用量用于估算防护量,是场所剂量监测中的重要量值。随着电离辐射粒子类型和能量范围的扩展,现行运行实用量在估算防护量的过程中出现局限。ICRU第95号报告提出了新的运行实用量体系,在定义方式和模体上与防护量相统一,在更广泛的粒子类型和能量范围中实现了对防护量的更好估算。本文重点关注新运行实用量体系在模体应用、转换系数更新、监测仪器的设计和校准等方面对场所剂量监测的影响。
  • 综述
    成鹰, 万龙云, 吴兴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源自X射线、γ射线、中子及其他放射性同位素的高能辐射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特别是用于恶性肿瘤治疗,并已证实高能辐射可提高患者治愈率、延长生存时间、改善生存质量。但辐射对人类生命安全和人体危害较大,建立有效的辐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对于研判辐射安全、预测放射性物质泄露及有效应对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目前主要医用辐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与应用进行综述,从而为建立敏感、有效的医院辐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参考依据。
  • 综述
    王篪, 何俊, 张丽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通信设备、新武器装备等电磁设备被广泛应用,使人们长期处在电磁辐射(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MR)中,产生健康危害。微波是应用最广的电磁波,本文综述了微波辐射长期暴露对机体的危害,主要包括神经、心血管、血液、生殖、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损伤以及致肿瘤作用,并总结了长期微波辐射危害的可能机制,为微波辐射长期暴露机制的研究和防护技术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